【教研·二语】云游美丽中国,做祖国山河代言人
发表日期:2025/10/24 8:45:40 出处: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者:郎书培 有286位读者读过
云游美丽中国,做祖国山河代言人——以《葡萄沟》为例
——淳化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组举办25-26学年第1学期第2次活动
我们的祖国辽阔而美丽,有数不清的好地方。2025年10月23日上午,二5班陶梦瑶老师执教《葡萄沟》。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相聚在一起,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备课组活动。

课堂伊始,陶梦瑶老师通过对第一课时《葡萄沟》字词的回顾,引入摘葡萄的情境,由此带领学生进入《葡萄沟》的世界。接着以“葡萄沟旅行攻略”为核心情境,将“初识葡萄沟位置”“考察葡萄成熟景象”“学习葡萄干制作”等环节转化为“浏览攻略”“实地考察”“实践学习”的旅行任务。例如,在导入环节,通过出示葡萄图片、新疆地图,让学生直观感知葡萄沟的地理位置与地域关系;初读课文时,以“思考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为“攻略任务”,替代传统的“读课文、找答案”,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尤其在“认地域名称”“圈水果种类”等活动中,能主动结合图片与文本信息完成任务,真正成为“旅行探索者”,而非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在识字环节,针对低年级学生识字特点,陶老师采用了“形声字归类”“多音字语境辨析”“结合生活组词”等方法,降低识字难度。例如,识记“枝、钉、味”时,引导学生发现“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枝”与树木有关、“钉”与金属有关,再结合“树枝、钉子、味道”等生活词语巩固;多音字“好、干、分”则通过“好客(hào)”“好人(hǎo)”“干净(gān)”“干活(gàn)”等语境组词,让学生在运用中明确读音差异。

本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陶老师通过“文本解读—模仿练习—拓展运用”的路径突破这一难点。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葡萄颜色的句子时,先引导学生圈画“红、白、紫、暗红、淡绿”等颜色词,理解“五光十色”的含义,再对比“五颜六色”的差异;随后设计仿写练习,以“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______”为支架,引导学生从“活动项目”等角度补充内容,部分学生能写出“有跳绳的、踢毽子的、拍皮球的”等具体句子,实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

二语备课组的老师们认真听了本堂课的内容,做了记录,且听后也开展了研讨,阐述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附件:
活动方案 |
淳化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组25-26学年第1学期第2次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二5班教室
【参与教师】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
【听课节次】第3节
【负责人】殷浩然
【活动主题】云游美丽中国,做祖国山河代言人——以《葡萄沟》为例
【活动目标】
1.会写“份、枝、钉”3个字。
2.知道葡萄沟的位置,感受葡萄沟葡萄的品种很多。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4.了解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活动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安排好时间、地点,通知备课组成员参加。
2.教师签到。
二、上课记录
1.陶梦瑶老师上课。
2.二语备课组其余老师听课,做好笔记,并填写评价表。
三、课后研讨
1.陶梦瑶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2.全体备课组成员评课,并针对本次上课主题展开研讨。
活动过程性材料 |
.
签到表照片 |

上课教师照片、听课教师照片 |
1.陶梦瑶教师执教《葡萄沟》

全体组员参与听课照片

听课记录、评价表照片 |
殷浩然教师听课笔记照片

2.全体组员听课评价表照片(扇形排列)

研讨照片 |
1.二语教师研讨发言照片

研讨记录 |
一、陶梦瑶教师分享教学设计。
1陶梦瑶教师阐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分享本次上课感受及教后反思。
二、其他老师围绕上课内容及活动主题进行研讨。
1.分享此次听课的收获。
2.指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活动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1.组内教师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
2.规划下一次备课组活动。
上课教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会写“份、枝、钉”3个字。
2.知道葡萄沟的位置,感受葡萄沟葡萄的品种很多。
3.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
4.了解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浏览攻略,知葡萄沟产物特点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葡萄沟 山坡 茂密 枝叶 淡绿 好客 维吾尔族 足够 城市 钉子 水分 颜色 味道
2.引导学生认识“葡、萄、沟”字。讲解字义:葡萄是一种水果,沟与水有关,指人工挖掘的水道或一般的水道。引导组词:水沟、河沟、山沟等。
3.通过上节课的介绍,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预设: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引导学生走进葡萄沟,发现总结葡萄沟好在哪些方面。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说说了解到了葡萄沟的哪些信息。
预设1:我知道了葡萄沟的位置,就在新疆吐鲁番。
(1)出示地图,认读词语“新疆”“吐鲁番市”。
(2)明白地域关系,新疆相当于省,自治区下有个市叫吐鲁番,葡萄沟就是吐鲁番市的一个地方。
(3)简介葡萄沟。
预设2:我知道葡萄沟盛产水果,水果的种类很多。
(1)出示句子“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指名读,齐读。
(2)引导学生关注“盛产”一词,联系下文进行理解。
2.出示句子:五月有桑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指导学生读准句子。
(1)思考:吐鲁番都盛产哪些水果?在文中圈出来。
(2)出示句子中提到的水果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识这些水果,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3)提问:葡萄沟里盛产这么多种水果,为什么不叫“水果沟”而叫“葡萄沟”?
引导学生感受:那么多水果都很美味,但是葡萄仍然是人们最喜爱的水果,葡萄对这里的人们非常重要,也是这个地方叫“葡萄沟”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谁能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段话?(指生读)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杏子、无花果”几个词中间的停顿,尤其要读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一处,“最喜爱的葡萄”要重读,“成熟了”语调上扬,充满喜悦之情。
4.小结: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位置,出产很多水果。
5.随文识字,指导书写“份”字。
活动二:实地考察,看葡萄沟丰收景象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葡萄的样子
1.出示学习任务一: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教师相机纠错或范读。提问:第二自然段共有几句话?都介绍了葡萄的什么内容?
3.学生齐读第一句,说一说读懂了什么,相机理解“梯田”。
预设:知道了葡萄的种植地点。
4.出示第二句,指导学生读准句子。
(1)引导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感受怎样?
(2)出示“茂密”,学习近义词“茂盛”。
(3)出示图片,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茂密的枝叶、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4)山坡上一个葡萄架就像(绿色的凉棚)像这样绿色的凉棚多不多?哪个词能看出来?(一个个)这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连在一起又该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凉棚图)。
(5)吐鲁番有火州之称,那里的天气非常热,最高气温可达49摄氏度。《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在葡萄沟附近。这种天气里,钻进这样的凉棚底下,会有什么感觉?(生答)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指生读、齐读)
(6)随文识字,指导书写“枝”字。
5.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句子。说说你读出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预设:葡萄种类多,颜色多。
(1)出示图片“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
补充词组练习:一串( )。预设:一串香蕉、一串珠子、一串贝壳等。
(2)思考:葡萄都有什么颜色呢?
①在读一读,文中圈一圈葡萄的颜色。
②交流:出示不同颜色的葡萄图片,理解葡萄的颜色。
(3)指导朗读第三句,重点指导读好“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这一处,词语中间要有停顿,读出节奏感。
①引导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葡萄有这么多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五光十色”。
②提问:还有哪个词语可以表示颜色多?感受“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的区别。
③再出示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饱满的葡萄在阳光下闪着光泽,所以作者选择“五光十色”这个词语,用“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来说明这些葡萄的特点。
④指导读好这一句。引导学生将“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些词语读得重一些,突出葡萄颜色有光彩,闪着光泽,非常好看。
6.练习仿写,完成课后练习。出示学习任务二:
出示: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______ , 处处欢声笑语,热闹极了。
(1)同桌合作,先读句子,再说一说,横线上可以填哪些内容。
(2)集中汇报。引导学生在横线上补充同学们下课的时候都在做什么,用上“有……有……”,可以结合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中的词语。
7.出示第四句,读准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好”。
(2)引导学生联系下文,理解“热情好客”的意思。
思考:从哪里感受到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8.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三:学习实践,学葡萄干制作方法
1.过渡:葡萄沟出产的葡萄这么多,它们都去了哪里呢?
预设:有的运到了城市去,有的晒成了葡萄干。
2.出示学习任务三:
3.交流学习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1)提问:葡萄制成葡萄干需要哪几步?
预设:运到晾房 挂在架子上 利用流动的热空气,蒸发水分
(2)联系图片了解“晾房”。出示图片,学习“钉”,指导书写“钉”字。
(3)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
4.引导思考:这里的葡萄干有什么特点?你能用《攻略》中的词语说一说吗?
预设: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活动四:品读感悟,读葡萄沟赞美之情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读出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启发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指导学生用下面的句式,把话说完整:因为( ),所以我很喜欢葡萄沟。
3.带着对葡萄沟的喜爱,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4.练写生字与课后习题仿写句子,教师讲评。
二、课后我们来做一回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我们美丽的葡萄沟。
上课教师教学反思 |
葡萄沟,这个名字在孩子们的口中,总是带着一份甜蜜与期待。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引入课堂,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葡萄沟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葡萄资源闻名。想象着那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葡萄园,以及挂满枝头的晶莹剔透的葡萄,我满怀期待地设定了这次教学目标。
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我提前收集了关于葡萄沟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同时,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本课是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语言生动优美,词语丰富。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多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品读中感受葡萄沟葡萄、葡萄干的特点,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学生通过学习课文,领略了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辽阔、美丽,激发了认识、赞美家乡的感情。
在这节课上,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葡萄沟水果多、景色美、人热情。让学生自学课文,从课文描写的语句中了解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我引导学生试着抓住重点的词句,来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如葡萄沟“五月有桑甚,六月有杏子、无花果,到了七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一句;
出示葡萄沟水果图片,充分体会“盛产”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沟水果真是又多又好。前面的每一个步骤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美,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之情。我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读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整个课堂是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多朗读,并做到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理解重点词语,再从读中悟情。
活动总结 |
本次备课组活动以《葡萄沟》为例,围绕小学语文低年级微项目学习的实施路径与教学策略展开了深入研讨。我们达成共识:低年级语文课堂需牢牢立足“趣味性”与“实践性”两大核心。教学中,应通过情境创设、实物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体验式学习,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文本所设置的情境,亲身感受那里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浓郁的人文风情;同时要着力加强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发表观点,切实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此外,还需紧密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从地理风貌、民俗习惯、物产特色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究,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课后,备课组教师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建议。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愿我们继续共研共提升,携手并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