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两组教研>>>>正文

【教研·二语】微项目赋能,让传统童谣活起来——以《拍手歌》为例

发表日期:2025/9/19 10:58:14 出处: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者:郎书培 有284位读者读过

微项目赋能,让传统童谣活起来——以《拍手歌》为例

——淳化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组举办25-26学年第1学期第1次活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孩子们也对新奇的动物世界充满向往。2025年9月18日上午,二1班赵可涵老师执教《拍手歌》。我们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相聚在一起,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备课组活动。

 

课堂伊始,赵可涵老师通过对第一课时《拍手歌》字词的回顾,辅之以动物图片展示,由此带领学生进入《拍手歌》的世界。在听赵老师范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脸上的小表情还跟着课文内容不断变化,入情入境。

在识字环节,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在教学“护”字时,她引导学生关注“护”的偏旁是提手旁,保护需要用手,由此掌握生字。在帮助学生理解“唱不休”一词时,出示“休”的甲骨文“休”从人,从木,像人倚树而息。休字木旁的上部向人旁弯曲,正像树荫;休的本义是人在在树荫下依靠着树乘凉歇息,后引申为歇息。由歇息引申为停顿,停止;安适的,欢愉的,从而让学生理解“休”在文中意为“停息”。

 

怎样区分“隹”和“鸟”两个部首呢?赵老师出示了两者的甲骨文,解释了字形起源及演变:鸟字旁源自象形文字中的鸟的形象,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鸟字作为部首。通常包含完整的鸟形结构,如头部、身体、翅膀和尾巴等。隹字旁隹是短尾鸟的总称,在古代也用作鸟的通称。其字形同样来源于象形文字,但更侧重于表现鸟类的某些特征,如尖锐的喙或短小的尾巴。相较于鸟字旁,隹字旁的字形更加简洁,往往只保留了鸟的基本轮廓或部分特征。

 

在学习单中老师设计了“天空雁群在写字;雁群在天空________”的改写例句,激发学生对于动物世界的乐趣的探寻,通过仿写提升学生的造句能力。

 

二语备课组的老师们认真听了本堂课的内容,做了记录,且听后也开展了研讨,阐述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附件:

活动方案

 

淳化小学二年级语文备课组25-26学年第1学期第1次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5918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二1班教室

参与教师】二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教师

听课节次3

负责人】殷浩然

活动主题】微项目赋能,让传统童谣活起来——以《拍手歌》为例

活动目标

1.认识“世、界”等14个生字,会写“拍、世”等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示的意思,会写“拍手、世界”等7个词语。(重难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重点)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活动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安排好时间、地点,通知备课组成员参加。

2.教师签到。

二、上课记录

1.赵可涵老师上课。

2.语备课组其余老师听课,做好笔记,并填写评价表。

三、课后研讨

1.赵可涵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2.全体备课组成员评课,并针对本次上课主题展开研讨。

 

活动过程性材料

.

签到表照片

上课教师照片、听课教师照片

1.赵可涵教师执教《拍手歌》

 

2. 全体组员参与听课照片

image.png

 

听课记录、评价表照片

1. 陈颖教师听课笔记照片

 

 

 

2.全体组员听课评价表照片(扇形排列)

image.png 

 

 

研讨照片

1.二语教师研讨发言照片

 image.png

研讨记录

一、赵可涵教师分享教学设计。
1赵可涵教师阐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分享本次上课感受及教后反思。
二、其他老师围绕上课内容及活动主题进行研讨。
1.分享此次听课的收获。
2.指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活动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1.组内教师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
2.规划下一次备课组活动。

上课教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14个生字,会写“拍、世”等10个字,了解“隹、鸟”偏旁表示的意思,会写“拍手、世界”等7个词语。(重难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重点)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出示词语。

教师指名让学生读:世界  孔雀  锦鸡  雄鹰  飞翔  雁群

2.学生结合词语提示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5~10小节,指导写字

1.学习第1小节。

出示要求:学生齐读第1小节,读完说一说动物世界有什么特点。

 (1)出示第1小节,学生朗读。

教师指导朗读:“很新奇”中的“很”要重读,声音要延长,突出新奇。

学生交流:动物世界的特点是“新奇”。(板书:动物世界很新奇)

(2)思考:新奇的动物世界都有哪些动物呢?

学生结合生活常识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画一画,找一找。

(1)引导学生读一读第2~7小节,并画出新奇的动物世界里的动物。

(2)学生交流汇报,课文中的动物有孔雀、锦鸡、雄鹰、雁群、猛虎、黄鹂、百灵、熊猫。

(3)教师指名让学生开火车认读:请大家和圈画出的动物朋友们打个招呼。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3.学习第2小节。

结合图片,想一想:为什么说孔雀和锦鸡是伙伴儿呢?

预设:孔雀和锦鸡外形相似,颜色都艳丽,尾巴都特别长。(板书:孔雀锦鸡是伙伴儿)

4.学习第3小节。

出示雄鹰图片,学习“翔”字。学生拼读词语“飞翔”。理解“翔”的本义是指盘旋地飞而不扇动翅膀。(板书:雄鹰飞翔云彩间)

教师点拨:“翔”是形声字,“羊”提示读音,“羽”提示字义。

5.学习第4小节。

请学生看课件上大雁摆成特定队形飞翔的两张图片,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天空雁群会写字 ”?(板书:天空雁群会写字)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雁飞翔时摆出的队形分别是“人”字和“一”字。了解大雁结队飞翔时的特点。

6.学习第5小节。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读第5小节。

出示第5小节内容和猛虎图片,学习会认字“猛”。(板书:丛林深处有猛虎)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丛”字。

7.学习第6小节。

(1)品读“黄鹂百灵唱不休”这句话,想一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教师点拨:黄鹂和百灵本身是鸟,不会唱歌,只会鸣叫,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板书:黄鹂百灵唱不休)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休”字。

8.学习第7小节。

教师指名让学生读第7小节。 (板书:竹林熊猫在嬉戏)

9.学习第8~10小节。

(1)齐读最后3个小节,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动物?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评。

(2)思考:为什么说“保护动物是大事”?

教师点拨: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人类和动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保护动物是一件大事。(板书:保护动物是大事)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朋、友、保、护”。

三、重点突破,学习“隹”“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儿歌,发现6种动物名称的特点。

 (1)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的部分。

大雁  老鹰  麻雀

锦鸡  黄鹂  天鹅

学生交流汇报。

(2)认识“隹”部。

①教师指导:“隹”这个部件读“zhui”。大雁、老鹰、麻雀都是鸟类,所以带有“隹”的字大多与鸟有关。

②拓展知识:“隹”作为声旁时,你知道还有哪些字吗?

教师点拨:“隹”作为声旁时,还有“谁、堆、 推”这些字,不过这些字都与鸟无关。

2.部件归类识字。

完成随堂作业:我为动物朋友找家。

四、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梳理结构。

2.课文小结。

3.课堂演练。

4.课后作业:写一则保护动物的宣传语。

上课教师教学反思

关注课文儿歌共10个小节,句式整齐,一节一韵,语句简短,节奏轻快,充满了儿童情趣,适合学生拍手朗读。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读音有一定难度。锦、雁、深是前鼻音,孔、雄、鹰、翔、猛、灵是后鼻音。本课多数生字与动物的名称有关,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记。如儿歌中4个生字与鸟类有关,可以根据这些汉字的特点归类识字。利用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读读这些动物名称,看看这些动物图片,再找找两组动物名称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呈现给学生许多动物自由活动玩耍的图画,让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在感受中生趣,从而有了认识动物的兴趣。课文每节读音押韵,节奏感强,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识字记字,而识字偏重在写字,所以我创设了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活动总结

本次备课组活动以《拍手歌》为例,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低年级微项目学习的教学策略。我们认识到低年级语文课堂应立足“趣味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在读、演、想、说中亲近文本。注重“以读促悟”的层次性,从“读准字音”到“读好节奏”,再到“读出情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加强“生活化链接”,引导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在语言中创造美。

课后,备课组教师们围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建议。本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愿我们继续共研共提升,携手并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