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一语】感受日月山川,品味汉字之美
发表日期:2024/9/13 15:17:52 出处: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者:郎书培 有546位读者读过
感受日月山川,品味汉字之美
——淳化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举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次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努力构建低年级有效课堂,依托新课标、新教材,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024年9月12日上午,我们一年级语文组老师相聚在一起,开展本学期第一次备课组活动。
在本次备课组活动中,一(6)班的杨澜老师上了一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识字篇目中的第4课——《日月山川》。这是在原来篇目《日月水火》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即将原来的课题《日月水火》改成了《日月山川》。虽然题目改了两个字,“水火”变成“山川”,但教学的视野仿佛一下子开阔,胸怀也因之开阔了,时空感更强烈了。
在教学中,杨澜老师巧妙利用三个任务串联起了整个教学过程。分别是“任务一:图文对应——初探汉字的奥秘”“任务二:汉字揭秘——认识汉字的起源”“任务三:笔触传承——指导书写与练习”。可谓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语文课堂上, 杨澜老师的教态始终亲切自然,儿童化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还时时关注孩子们的听课习惯、发言习惯、思考习惯。整堂课上,老师有启迪,学生有回响,教育掷地有声。
杨澜老师还特别注重学习节奏的调整,通过穿插趣味游戏与短暂休息,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逐步延长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帮助低年级学生渐渐养成耐得住性子的良好上课听讲习惯。
一语备课组的老师们认真听了本堂课的内容,做了记录,且听后也开展了研讨,阐述了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附件:
活动方案 |
淳化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次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4年9月12日,星期四
【活动地点】一(6)班教室
【参与教师】一语备课组全体教师
【听课节次】第3节
【研讨节次】第4节
【负责人】杨澜
【活动主题】一上识字教学项目化初探——以《日月山川》为例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图画与汉字的关系,认识“日、月、山、川”4个生字。
2.会写“日”字。
3.初步发现象形字和图片之间的联系。
【活动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提前安排好时间、地点,通知备课组成员参加。
2.教师签到。
二、上课记录
1.杨澜老师上课。
2.一语备课组其余老师听课,做好笔记,并填写评价表。
三、课后研讨
1.杨澜老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2.全体备课组成员评课,并针对本次上课主题展开研讨。
活动过程性材料 |
签到表照片 |
上课教师照片、听课教师照片 |
杨澜教师执教《4 日月山川》
2.全体组员参与听课照片
听课记录、评价表照片 |
陈颖教师听课笔记照片
李欣然教师听课笔记照片
2.全体组员听课评价表照片(扇形排列)
研讨照片 |
一语教师研讨发言照片
研讨记录 |
一、杨澜教师分享教学设计
1.杨澜教师阐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分享本次上课感受及教后反思。
二、其他老师围绕上课内容及活动主题进行研讨。
1.分享此次听课的收获。
2.指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活动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1.组内教师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
2.规划下一次备课组活动。
上课教师教学设计 |
情境导入:
1.教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开始一场奇妙的探险,走进汉字的图像世界。在这里,每一位小朋友都将成为一名小小汉字学家,一起探索和研究汉字的奥秘。你们准备好迎接这个挑战了吗?
2.在我们开始之前,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汉字,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出示图片)这些汉字是如何被我们的祖先用笔记录下来的呢?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学生自由表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现在,让我们正式走进课文,一起揭开这些汉字背后的神秘面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汉字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场精彩的旅程吧!
4、齐读课题《4 日月山川》
任务一 :图文对应——初探汉字的奥秘
1.由太阳图画看“日”字的演变。
(1)出示太阳的图画。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它的哪些名字?
(2)出示“日”字的演变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猜字。
教师解释:“日”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它所模拟的就是太阳,“日”的本义即太阳,这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宇宙事物之一。
(3)认读“日”字。
①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提示:注意老师发音的口形,读的时候把舌头往上翘,才能叫对它的名字“日”。
②给“日”找朋友:日子,生日。
③造句:生日是一个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庆祝。
④出示日出、日落图片,以及日历标注的日期和节日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日”字的记忆。
2.“月”字的演变
(1)引导:我们学习了汉字“日”,它像一个圆形,代表着太阳。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汉字“月”的奥秘。汉字“月”的演变历程同样充满了趣味。
(2)对照图片学习“月”。
①出示课文中“月”的图片和古文字、现代汉字。
学生观察月亮的图片和古文字,找相同点。
预设:最早的“月”字两头尖尖的,就像弯弯的月牙;中间的一竖代表月光。
②出示“月”字不同阶段的古文字,讲解演变过程:“月”字慢慢变化,外面有尖尖角的轮廓变成了长长的、开口的框;里面的一竖变成了两横。这就是现代汉字“月”。
③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互读,识记“月”字。
④给“月”字找朋友:月亮、月光。
造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⑤学生仿照句式造句:弯弯的月亮像 。
预设1:弯弯的月亮像眉毛。
预设2:弯弯的月亮像香蕉。
⑥出示月亮和月光的情境图片,让学生加深对“月”字的记忆。
3.巩固“日”和“月”字
(1)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汉字“日”和“月”,它们不仅仅代表太阳和月亮,还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日”和“月”来描述时间的流逝。
(2)完成填空练习(出示元旦节、儿童节、国庆节的日期填空),巩固“日”和“月”字。
4.“山”字的演变
(1)出示山的图片。
①引导学生发现“山”字的三竖像山峰,有高有低。
②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山”的字音。
(2)说说带有“山”的词语:大山、高山。
造句:大山的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3)出示大山、小山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山”字的记忆。
(4)出示爬山过程的图片(山脚、上山、山顶、下山),让学生加深对“山”字的记忆。
5.“川”字的演变
(1)出示川的图片。
①引导学生发现“川”字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弯弯曲曲的河流。
师解释:“川”的本义是河流意思。
②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川”的字音。
(2)说说带有“川”的词语:山川、川流不息。
造句:中国山川众多,地大物博。
(3) 联系生活,出示山川、冰川的图片,让学生加深对“川”字的记忆。
任务二:汉字揭秘——认识汉字的起源
1.导入:同学们,在前一任务中,我们已经通过图文对应的方式初探了汉字的奥秘。我们发现了汉字背后的象形原理,了解了如何通过图形来表达具体的事物。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汉字的起源和智慧。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深入这个领域,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在接下来的任务中,我们将揭秘汉字的起源,更加全面地认识汉字的发展历程。这将是一次穿梭时空的旅行,我们将跟随古人的脚步,了解他们如何通过汉字记录生活、传承文化。
2.出示课文“日、月、山、川”部分(图片、古汉字、现代汉字对应),全班大声读出相对应的字。
3.教师介绍象形文字:这些文字的字形与它所表示的实物非常接近,这样模拟实物形状造出的文字就是象形字。象形文字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4.播放视频,认识有趣的象形字。
5.出示“日、月、山、川”4个乱序古文字卡片,另外乱序出示4个字对应的图片。
(1)布置任务:你能把这4个古文字送到它们对应的图片旁边吗?
(2)指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把古文字和图片一一对应摆好。其他学生核对后,大声读出这4个字。根据学生朗读,教师出示现代汉字。
任务三:笔触传承——指导书写与练习
1.学写“日”字。
(1)出示“日”的图片和现代汉字。指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是方块字,写的时候要把它方方正正地放在田字格的中央。
(2)认识生字rì日,共4画,组词:节日、日光。
书写指导:边竖正直,宽窄适中,左竖短右竖长,三个横向笔画排布均匀。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2.出示情景图片,指名学生找出图片对应的“日、月、山、川”。
3.生字指读游戏,出示生字“日、月、山、川”(图片、古汉字、现代汉字对应),师随意指图片或者文字,指名学生回答。
上课教师教学反思 |
该课要求会认的8个字都是象形字。在本节课中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教授了“日、月、山、川”4个生字。每个字都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课上主要采用字理识字和图文识字,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通过观察图片、古文字、现在的汉字——组词识字——运用识字的方法,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这4个象形字。
另外,写字教学中,我还关注到了学生写字之前先观察、了解笔画笔顺,占格位置,再通过老师范写的方式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练写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巡视给予了及时的指导,最后还通过给写得整洁、正确、规范的学生,以小星星的奖励的方式,能激发低年级孩子们的写字热情。
在小学低年级还是应该给足孩子们20分钟的书写时间,在书写时间把握上,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活动总结 |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象形字、图文结合等识字方法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4个象形字,并带着这样的方法还要继续学习剩余的4个象形字。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既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内涵,又燃起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师指一条路,烛照万里程。好的课堂让孩子们听课有兴趣,听完有收获,并对他们的长远有帮助,这就是王文湛老师说的“三有”好课堂,即有趣、有得、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