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小个人课题展示(三)
发表日期:2012/3/19 15:12:4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1044位读者读过
南京市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课题名称 |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 |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1、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课堂: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由重复和不断的强化而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更改的行为、倾向,并且能为完成某种工作而巩固下来的一种需要。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习性。从中小学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倾向于学习习惯是一种在后天,经过长时期,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心理、行为倾向。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2、课题名称解读 当前社会,尖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各类产业的领头羊,信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此,在我们小学信息教育中,重视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脑技能,尤其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学习习惯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习性。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的长期实践和应用,使他们形成比较稳固的学习行为。 本课题通过针对在信息技术课要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一些研究,力求为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一些策略。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背景 小学是人生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人们一直很理解习惯对孩子一生的重要影响,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课在小学阶段的“小学科”身份和自身的一些特点,很容易忽视在课堂中的一些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他们活泼好动,遇到新鲜事物会异常兴奋。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一来到计算机教室就有谈不完的兴奋话题,甚至高声叫嚷,令人很是头疼,所以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我们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2、意义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如果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潜移默化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 |
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下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 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著名教育家 当前社会,尖端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已成为现代各类产业的领头羊,信息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此,在我们小学信息教育中,重视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电脑技能,尤其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美国学者特尔曼从1928年起,对1528名智力超常(这些人的平均智商高达151,而普通人的智商在80-120之间)的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其中一部分成就很大,大都成了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另一部分人却成绩平平,有的甚至沦为乞丐。对其中最有成就的20%和没有什么成就的20%进行心理特征分析发现,这两部分人智商都非常高,没有什么差别,之所以有明显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而后者则甚为缺乏。这启示我们:智力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良好的习惯对事业的成功则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 |
课题研究的目标 |
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了解信息技术课堂中良好学习习惯的现状及成因; 2、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 3、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只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有效的获得知识。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归因分析研究; 3、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养成哪些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4、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的重点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勤于思考、大胆质疑、自我监控等良好学习习惯。 | |
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研究过程:本课题计划研究期限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6月—7月 进行课题论证,学习课题实验内容和了解实验过程,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实验方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职责和要求,为课题研究的开展作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3月 1、开展前测研究,运用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学生的观察、谈话、家访等途径多方获取信息,了解、分析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类,分析原因。 2、根据前期分析归类的结果,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及案例研究等,依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落实具体的学习习惯要求。 3、及时进行实践与反思研究,并进行理论上的提升,做好阶段性小结,总结并撰写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4月-5月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研究形成全面的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完成研究报告,进行成果的鉴定、推广。 研究方法: 该课题为养成性实验,于2011年6月开始实施。其目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⑴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习习惯的现状,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 ⑵行动研究法。课题主持人在学习、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实践,通过自己上课、听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⑶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⑷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课题研究的条件: 1、硬件条件:学校计算机及网络硬件到位::我校已具备较为实用的校园网,并通过光纤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接,有两个条件较好的网络计算机室,为教育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硬件条件。 2、本课题有丰富的资源保证:近年来学校在人员培训方面花了大力气,引进了大量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书籍、刊物作为课题资料,为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3、本课题主持人是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素质符合要求,有一线教学经验;研究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信息技术一年以上,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得。 预期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一份; 2、关于课题的论文; 3、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寻找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经验并在学校推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