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活动剪影>>教学感悟>>>>正文

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转载)

发表日期:2012/2/23 11:22:1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575位读者读过

[摘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型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提倡从多元的角度来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是一直困扰老师的问题。小班化教学,为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才能和个性创设了舞台,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地发展。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本文撷取一些课堂教学片段,以对话为载体,从营造氛围,启动对话、选择话题,引领对话、再现生活,平等对话、多向交流,精彩对话、超越文本,品味对话五方面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
  倾听   引领   对话   品位   多元发展
  精彩瞬间回眸
  《小柳树和小枣树》———— “看到小枣树结满了红彤彤的枣子,小柳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这下,枣树该得意了吧,不知他会说我什么呢?都怪我,没事干吗说他丑呢?现在好了,轮到我出丑了。真是的,我为什么就不长果子呢?唉—”
  《小小的船》———— 按下录音键,录音机里立刻传出了优美的旋律:“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跟着录音机唱,时不时加一些动作,完全沉醉在欢乐的气氛中。
  《有趣的游戏》———— “我来说,我来说……”小朋友们离开了原先的位置,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正热烈地讨论着。这是怎么啦?哦,原来他们正自由组合,相互介绍着有趣的游戏呢!
  《中国石拱桥》———— 学生两人一组,非常投入地作演示,先把硬纸片横放在两个纸盒上,再把石头压在上面,观察着变化。然后,再把硬纸片弯成拱形,重复前边的实验,继续观察它的变化。看着学生饶有兴趣的研究,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在上科学课,实质上,他们正在揭开石拱桥的奥秘,领会课文的内容。
  《小小竹排画中游》————我们来画画“江南鱼米乡”。话音刚落,学生迫不及待地动起了手。交流时,有人画了许多鸭子在水中游,有人画了几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唱歌,还有人画了几个游客坐在游船上拍照片……我请他们给自己的画题上画名,于是,《江南风光》、《如画的江南》、《难忘江南》等一系列题目应运而生。
  这些镜头剪辑于我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中感受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发生惊喜的变化。他们敢表露心声、敢大胆想象、敢努力尝试。这与《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单一、接受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完全合拍的。这些精彩瞬间的闪现,是我努力进行教师定位研究后的点滴成果,与我努力实践“平等中的首席”是分不开的。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他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而文化产品的创造,则需要有获得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他指出:智力是原始的生物潜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每一种智力领域都是通过具体的才能、技能和兴趣表现出来的,这些智力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式是帮助他们寻找一个使他们的才能可以尽情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沐浴阳光,快乐成长。
  克林伯格认为:“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这儿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狭义的“你听我说”式的语言交际,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对话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它是师生在真理探究、价值建构中的平等交流、双向互动过程,也是对话双方彼此间敞开心扉、相互交纳的过程。这种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交往的,也是创造的、生成的,它体现了现代课堂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阅读者将获得他人无法取代的心灵体验。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使他们充分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立存在的价值,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大班教学,教师往往是面对一个班级的大群体进行交流,教师的关注有时顾此失彼,而小班化教学中,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关注学生,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这为实现“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的教学宗旨注入了一缕阳光。
  那么,如何在小班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营造氛围,启动对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于师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必须通过创设一种能够对学生已有的心理能力提出挑战的教学氛围来完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班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的教育。由于班级人数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使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实际情况,提供难度不同的学习素材,为其制订不同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获得进步。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的更多参与机会和被关注机会、交流机会,使他们在个性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出现了更加积极的倾向。
  笔者认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营造师生之间 “心灵的接触”。课堂上,老师可以常常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弯下腰来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讨论、合作,用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激发,并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浓的学习兴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同时,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教态自然亲切,注意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商量性的语言:“你们说好不好?”“大家有兴趣吗?”激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极了!”“你进步得很快!”等等。祈使性的语言:“请你帮帮老师。”“你来说说看1”“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等等。极力满足儿童的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鼓励学生进步,诱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下课时,教师不要急于回办公室,或留在教室,或走出室外与学生讨论、释疑。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更为融洽,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已为期不远了。因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平等的对话氛围。
  二、选择话题,引领对话
  要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思维碰撞,选择好对话话题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对话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关系到对话的方向,关系到对话能不能深入下去。因此,对话话题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科学性
  所选择的话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既不太难,保持学生兴趣,又不简单,需跳一跳才有收获,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这篇课文时,我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亲自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球爷爷处处有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畅所欲言。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下,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露着。我因势利导:“地球爷爷的手能干的事,说也说不完。小朋友如果想知道得更多,可以查找相关资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饶有兴趣地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了他们的学习渠道。
  2、时代性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关注文化,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如教学《风娃娃》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我就播放了风娃娃的求助信:“风妈妈见我已经长大了,就让我去帮人们做事。我可高兴了。可是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责怪我呢?呜……”一封拟人化的求助信,让孩子们耳目一新,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了他们的责任心。很快地,孩子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风娃娃为人们做的事了。接着,我通过创设角色变化的情境,激发学生与风娃娃对话的欲望。在与风娃娃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中,学生明白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需要风大点,有时需要风小点,关键在于是不是对我们有用。同时,学生们也明白了:做事不能光凭愿望,要有实际效果才行。
  3、开放性
  让话题与生活链接,在生活的海洋中撷取智慧花朵,给学生留有拓展的空间。如教学《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我说:“书上的鸭妈妈呀,可真狠心,让刚刚出世不久的小鸭自己去游泳。换了我,我可不让你们自己去。现在你们就是鸭宝宝,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老师这样的妈妈,还是书上那样的妈妈?”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像煮开了一锅水,大家兴奋地讨论起来。我示意孩子们安静下来,说:“喜欢老师这样妈妈的小朋友,请坐到教室左边的位子上(以下简称甲方);喜欢书上那样妈妈的小朋友,请坐到教室右边的位子上(以下简称乙方)。”孩子们立刻离开自己的位置,坐到了新的位子上。等孩子们各就各位,我说:“今天,我们就来个小小辩论会,看哪边的小朋友能说服哪边的小朋友?”很快,甲方一个孩子站起来说:“小宝宝太小了,什么事也没干过,我怎么敢让他自己去呢?万一,出了点事,那可怎么办呀?” 甲方的小朋友一致同意。乙方的一个孩子说:“可是,老呆在妈妈身边,什么本领也学不会呀?” 甲方的小朋友马上表示反对:“不对,妈妈会慢慢地、耐心地教自己的孩子,怎么会学不会呢?” 乙方一个孩子说:“有妈妈在身边,当然好,可是我们总不能常常呆在妈妈身边,这样自己就老长不大了。”“是的。”另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有妈妈在身边,什么事也不用自己操心。有了困难,妈妈会帮你解决。要是哪一天,妈妈不在自己身边,那谁来帮你解决困难呢?”精彩!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为他叫好!沉默片刻,甲方代表说:“那么,小宝宝自己去游泳、去飞翔,路上迷路了,受伤了,没人照顾他们,妈妈不是要急死了吗?”真不错,反问一句。乙方马上接上:“如果,小宝宝真得迷路了,真得受伤了,而这时妈妈又不在身边,小宝宝就会学着自己去想办法,自己来解决困难。一次一次,他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勇敢,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样自己才有许多的锻炼机会呀!”“我妈妈说过,小孩子老是依靠大人,这样是没出息的表现!”乙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说着。
  孩提时的童心是纯洁的,儿童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幻想是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这种教学正是培养了孩子们的想像力。
  4、启发性
  话题要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象、联想,培植思维“生长点”。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有个小朋友提出了“青蛙和小鸟到底在争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我请同桌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接着,让他们像小鸟和青蛙一样争论。然后我让全体学生做裁判,说说哪个的看法正确,并说出理由。立刻,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让他们的争论更具有说服力,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学生纷纷奔出教室,去看天空,回来后纷纷向我汇报。“现在,你们再用纸卷成纸筒去看看天,说说天到底有多大。”我趁热打铁。学生欣然接受,又欣喜地向我汇报。这一片段教学,学生通过诵读、亲眼观察“天有多大”、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自然就明白了青蛙形成错觉的客观原因。
  学生思考的火花需要用教师思考的火花去点燃。学生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觉得已大功告成,但我没有满足于这些,而是在看似明白晓畅的地方发现其耐人寻味的底蕴。“于不疑处设疑”引导学生继续研究。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要求边读边想: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他们笑的含义一样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拿起课本研读起来。我也自然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在读中培养语感,通过分角色朗读,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揣摩青蛙、小鸟“笑”的不同,使学生明白了:学而不问,自以为是,是青蛙看问题片面的主观原因。
  三、再现生活,平等对话
  1、创设情境,激发对话
  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入学前学会说话,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的经验又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生活的体验越丰富,对语文学习内容的解读就越深刻。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比如,教学《秋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公园或田野中观察天气、周围景色、人们穿着以及动植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附近的居民区进行调查:人们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措施,口头汇报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上交少先队大队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可以让学生到图书室查阅一下有关邓小平的介绍以及植树造林的意义,带领学生进行植树活动,进行亲身体验;教学《影子》一课,可以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影子,观察影子的特点、变化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开启问题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深入对话。如在教学《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时,通过朗读、体会、感悟,学生已经体会到五彩池是神奇而美丽的,这时,我突然问:“五彩池就像多彩的钻石,那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呢?”学生很快从实际出发,从自身的语文素养出发,有的说为她画一幅绚丽的画;有的好所用录像拍下来介绍给别人;有的说给她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来旅游;还有的说给她设计几条广告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她。我肯定了学生的“金点子”后,提议设计几条能准确概括五彩池特点的广告语,进一步宣传五彩池。这下,学生就问,广告语怎么写呀,自然地把学习内容和语言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转化。
  2、耐心倾听,平等对话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间要注意平等对话,倡导教师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的朋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它不仅是课堂教学赖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更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只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还要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
  在教学《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我请小朋友表演朗读,看谁读得最像“万兽之王”。孩子们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小手臂举得像一片小树林似的。第一个表演的同学,声音洪亮,可威严不足——他读着读着笑起来了。第二个表演的同学,朗读能力强,还很善于表演。大家都用期待的目光等待着他出色的表演。他拿起书,顿了顿,然后压低嗓子,有气无力地读起了狮子大王宣布的命令。孩子们在下面催促着:“大声点!” “大声点!”说实话,我也有些失望,可是,我还是亲切地询问他这样读的理由。他犹豫了一下,说:“我读得是只老狮子王……”他的话未说完,就被几个同学的笑声打断了。我鼓励他继续往下说。他接着说:“我认为这只狮子一定是只老狮子,要不然,他不会选新的首领接替他。”我有些吃惊,又有些庆幸。
  是的,由于我的耐心倾听,学生获得了一次次发展语言智能的极好机会,也使自己更充满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在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提醒学生注意文本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另一方面要参与阅读,细心引导,以自己的理解,特别是人生阅历等学生尚不具备的储存与学生平等对话。
  作为教师,要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亮点予以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去与作者对话,并且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此时,教师应如同一名称职的导游,尽量帮孩子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孩子们去欣赏最美的风景,从而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多元感悟。又如执教《赠汪伦》时,大胆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紧紧抓住“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时来送”的问题组织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汪伦这时才来送的原因。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被激活,他们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开展对话,表明了不同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见解,从而真实体验了李白、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多向交流,精彩对话
  1、交流争论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话,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多元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所应珍视的。学生与文本交流后,每人所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充满个性化。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在生生交流中使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在多层面、多方面展开,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增值”,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价值。
  精彩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不同,故其看法也各不相同。正因为这样,他们之间才有交流与争论的必要。不同的理解,经过交流与争论,就可以实现视野的配合、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争论的过程,就是他们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他们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语言智能、创新潜能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有个学生提出:“谷穗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弯弯的?为什么要鞠着躬说‘我是秋天’?”是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如果不进行思维的碰撞,如果一味地压制学生,学生心底的疑惑会越来越大,教育目的就难以达到了。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答心中的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解惑,我通过上网,查找了一些有关秋天的图片,使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一疑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性化的质疑引发了更多个性观点的表达。学生纷纷回答:“秋天是火红的,因为有许多果子成熟了。”“秋天是金黄的,因为田里的庄稼成熟了。” ……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谷穗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他鞠着躬是在表示感谢呢!”多么精彩的回答,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
  2、亲身体验
  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浓厚的兴趣能有效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表演的形式又能让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体验情感。如教学《田忌赛马》时,我先请大家看一看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实况录象(播放两次赛马场面),接着,我让同学们当一当体育播音员,将比赛的实况解说一下(先读课文第2和13-17自然段,准备准备)。等小朋友解说完毕后,我又请学生当一当演员,把这个故事的内容演一演,再现当年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场面(事先读课文,之后4人一组演一演,每组安排一名解说员)。学生立刻情绪高涨,积极准备,非常投入地表演。
  又如教学《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几个精美的头饰,宣布要成立一个剧组,同学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叫着:“我来演!我来演!”我因势利导:“演员在表演之前总要把剧本读通顺,读出感情来。立刻,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读起来。准备充分后,同学们纷纷表演自己的朗读技巧。通过评议,评出了最佳朗诵者。当我把狮子、猫头鹰、袋鼠、猴子头饰给中奖的小朋友戴上时,他们脸上写满了自豪。其余同学有些失望。我紧跟一步:“现在,动物王国开始举行会议了,请小熊、白兔、大象、熊猫、野猪、黄莺、梅花鹿等等小动物赶快各就各位。”学生一听,马上来了精神,纷纷融入自己的角色中。当猫头鹰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像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我假装记者,现场采访:“一个星期下来,请谈谈你们的感受。”“白兔”说:“哎,我可吃尽了苦头,饿着肚子不说,还差点撞上了大树!”“熊猫”说:“我觉得日子好难过呀!这样一来,我的作息时间全打乱了,瞧,我的黑眼圈都出来了。” ……“动物”们纷纷抱怨。我顺势引出,这就是——叫苦连天(生接口说)。
  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充分培养与发展的过程。活动的创设满足了学习上的需求,自然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超越文本,品位对话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从多元智能理念出发,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课堂上,学生通过教材,各抒己见、探索问题、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走出课堂时,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如何去掌握知识,懂得了如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凸显主体,张扬个性。
  1、走进教材----欲识庐山真面目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停留于表层和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教学《军神》一课时,一位学生提问:“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一条崭新的垫单给抓破了,说明他的疼痛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可他为什么又能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带领学生深入课文,体会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
  如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小朋友用“无边无际”这个词说了好些优美的语句,我说:“青蛙听到大家说得这么精彩,他再也忍不住了。于是,他奋力地跳啊跳,终于跳出了井口,伙伴们相互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学生讨论后,情绪高涨,争着发言。
  生1:青蛙跳出井口,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惊呆了。他说:“天、天、天真是太大了,我真的看不到边呀!”
  生2:他看到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真美丽啊!
  生3:他看到池塘里,碧绿的荷叶上蹲着几只大青蛙,正呱呱地唱着歌呢!旁边,一群鸭子正一边快活地游着,一边捉鱼吃。
  生4:他还看到果园里挂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还有咧着嘴笑的石榴。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青蛙都陶醉了。
  ……
  师:这么美的景色,以前青蛙为什么不知道呢?
  生:因为他天天坐在井里,哪儿都没去过,当然不知道了。
  师:你愿意像青蛙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吗?
  生1:我可不愿意像青蛙一样整天待在家里,什么也不知道,我想像小鸟一样到处飞翔,可以看到更多美丽的景色。
  生2:我觉得青蛙整天呆在井里,只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太没意思了。而小鸟每天到处飞,看得多、听得多,知识多丰富啊!
  生3: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学青蛙,都应该像小鸟一样到处走走、看看,做个见多识广的人。
  ……
  瞧,孩子们说的,不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吗?虽然他们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已有所感悟。
  2、走出教材----海阔天高任驰骋
  每个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教学中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现实社会,投身大自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尽情展示自己的特殊才能。如学完第二单元写景课文后,“音乐天才”可以学唱《太湖美》、《珠穆朗玛》等歌曲,“语言天才”可以学当小导游、小记者,介绍祖国美丽的景色;“绘画天才”可以画山水画、连环画;“运动天才”可以到附近的名胜古迹走一走,看一看等。
  比如教学《自选商场》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在教室四周墙壁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袋,靠墙的桌子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小货品。我让同学们几个一组,互相讨论,为商品贴标签,用游戏的方式认识商品,巩固生字。至今想来,孩子们的兴奋劲儿,还是历历在目。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我和他们一起设计了一个“商品展销会”来模拟生活实践:商品、顾客、推销员。我和孩子们一起模拟表演。首先,“推销员”给商品分类,搭建展销台;接着,“推销员”向“顾客”介绍商品的名称及功能:带领大家认读商品名称,并用一两句话介绍这种商品。开展“购物”活动了,基本的购物会话是:
  推销员:请问你要什么?
  顾  客:我想买一个洋娃娃。
  推销员:请问你要什么?
  顾  客:我想买一个洋娃娃。
  推销员:您要什么颜色的,这里有红色的,也有蓝色的,您喜欢哪一种?
  顾  客:蓝色的。
  推销员:好的,给你,请拿好!
  顾  客:谢谢,请问多少钱?
  推销员:5元。
  顾  客:喔,非常便宜,那我买两个,一种颜色一个。
  推销员:好的,一共10元。
  ……
  此时的课堂俨然就是一家自选商场!
  课程是学生手中的教材,又远远超出了这本教材,它应该是一泓源源不断的活水,是师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一切活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当然也是课程的实践者。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及丰富的创造潜力,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令人钦佩的活力。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与创造力,才使课堂教学连续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感觉、新的收获和新的经验。
  小班使教师的认知负荷减小,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学生人数少,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处理学生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问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同时,小班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更易于带着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对待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积极性普遍提高。
  小班化教育带来的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更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心灵。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营造的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使他们能充分沐浴“阳光”。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学习完全是一种欢快的、愉悦的活动,学生的体验非常幸福,其乐融融。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变得更爱学习了,表现欲望特别强烈,一有机会,就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他们不时迸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自己潜在的才能,流露出成功的欣喜眼神。应该说,孩子们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表现和发展,他们将“扬起自信的风帆,迎着困难乘风破浪。”
  [参考书目]   1、《新课程教学法》(上)第五章
  2、《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小学小班化教学特征初探》 沈大安编著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9月刊
  6、《教学月刊》2005年9月刊
  7、《福建教育》2005年9月刊
  8、《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9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