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活动剪影>>教学感悟>>>>正文

练好“教育技术”,再谈“教育艺术”

发表日期:2015/9/23 12:12:03 出处:本站 作者:陶俊 有541位读者读过

练好“教育技术”,再谈“教育艺术”

江宁区淳化小学    陶俊

最近再读李镇西《教育的智慧》,深深被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所吸引,一些旗帜鲜明的教育观点针对性强,引人思考。

其中有一篇谈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特别值得青年教师或成长中有所追求的教师去读一读——现在似乎是一个热衷于谈“教育艺术”的时代:谈心的艺术、班会的艺术、导入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点拨的艺术、评价的艺术、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家访的艺术……而很少有人研究谈心的技术、班会的技术、导入的技术、板书的技术、家访的技术……好像一谈“艺术”就显得深刻而儒雅,而一谈“技术”就显得平庸而肤浅;仿佛“艺术”才可以用于示人,提示自己和学校的档次与境界,而“技术”总有点“小儿科”,总有点初级阶段,总有点登不上大雅之堂。

我们再来看一看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两个概念的内涵:教育艺术特征是独创性,往往呈现为教育现场中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机智;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源于突闪的灵感;它与个性有关,与阅历无关,与天赋有关;大体归入“人文”,形象思维,混沌模糊;它是感性的,不可捉摸;它妙趣横生,忽略规则,忌讳雷同,推崇教无定法。所以,其经验智慧,不可复制,具体做法,难以推广,无法超越。教育技术特征是普遍性,常常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各种按部就班中规中矩的操作;具有浓郁的大众色彩,来自熟练的技艺;它和共性相连,和传承相连,和借鉴相连;更多属于“科学”,逻辑推理周密精确;他是理性的,有迹可循;它一丝不苟,严格规范,追求统一,提倡课有定则。因此,其模式步骤,均可拷贝,方法技巧,容易普及,可以逾越。

我们目前这个时期的教育最缺乏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教育艺术还是教育技术呢?有时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凭什么这么鄙薄“教书匠”?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并且这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积累而日臻完美、炉火纯青,有什么不好?纵观现在我们的校园,教书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教书匠不必是教育家,但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一个教师如果愿意一辈子都做教书匠,一点也不可耻,这只能说明他一直坚守在一线课堂,教学技艺精益求精,越来越精湛——他有不做教育家的权利和自由,然而,如果一个“教育家”连课都上不好,连教书匠都不是,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教育家”?

读到这里我们需要静静地想一想,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追求是什么?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引用朱局长的话反思一下自己: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怎么去?“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中说自己一生都在做“教书匠”,爬格子。被誉为“多面统一的大家”的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在荣获2013年“子曰”诗人奖时也说自己只是一个“教书匠”,不是诗人。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要先做好这个“教书匠”,静下心来,深入课堂,深入思考,练好教育的“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努力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当你成为一名熟练的“教书匠”时,你才有追求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可能,这时再谈“教育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