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淳真园地>>德育新闻>>>>正文

抓住契机,让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

发表日期:2010/1/11 19:33:5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11位读者读过

抓住契机,让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转载一位教师的感想)

   作为教师,我们身上肩负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责任。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教给孩子知识已不再是什么难事,而怎么让德育工作打动学生的心灵则成了让我们困惑的难题。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孩子要保护环境卫生,可是有些孩子总会无意识地丢弃手中的废纸;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要争当小雷锋,可当教室的地上有呕吐物时,会主动去打扫的人却总是那几个。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总是很难彻底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自从走进了新课改,接触了《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我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德育,必须把握契机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我在《帮帮残疾人》这课的教学中就做了这方面尝试。

开学不久的一个课间,有一位腿残的人来到学校办点事。他走路的样子有点怪。虽然孩子们都知道要讲礼貌,但是有些孩子还是忍不住盯着他看,并小声地议论,甚至有个调皮的孩子还学他走路,引来一阵哄笑。我制止了他们,却没有呵斥他们。因为我知道:道德教育绝不可能仅仅通过几句说教就能达到。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有句俗语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用最贴近孩子的教学资源,给孩子尽可能多的体验机会、整合课程资源也是新教材对我们的要求。于是我当即决定,在接下来的品生课上提前进行《帮帮残疾人》的主题活动。

上课了,我先与孩子们做起了手语传话、蒙眼走路、单手穿袜子的游戏,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当孩子们表示这些事情太难做了时,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在我们的周围,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身体或智力上的残疾。他们有的听不见美妙的声音,有的说不出话,有的整天生活在黑暗中,像穿袜子这样简单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那么难,那么不容易!接着我让孩子们体会残疾人的心情。本来按照我备课的安排,接下来是让孩子们谈谈怎样帮助残疾人的。可是当有一个孩子问了一句“那别人会不会嘲笑我,我是不是就没有朋友啊?”时,我改变主意了,我觉得这是教育孩子尊重残疾人的最好机会。我适时地播放录音《一个残疾人的心里话》并让孩子们阅读《伟伟的故事》。孩子们沉默着、思索着。虽然我没有提及课前那件事,但我分明注意到那几个喜欢捉弄别人的孩子脸上已经写满了愧意。不用我说,他们已经明白,残疾人是需要尊重的,很多时候帮助残疾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把他们当朋友。

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这便是孩子内心真实的反映,有了对残疾人内心与生活的真切体验,他们肯定会热切希望帮助残疾人。接着我给孩子们讲张海迪的故事,讲邰丽华的《千手观音》,讲残疾人运动会,讲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讲国家和人民对残疾人的帮助。这让孩子们彻底折服了,也更激起了他们帮助残疾人的愿望。接下来我们顺理成章地讨论着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残疾人。看着孩子们讨论得那么热烈,我知道我的教育活动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而课前的那一幕再也无须提起,也再不会发生了。

我知道我这次成功的尝试得益于抓住了生活中和教学中转瞬即逝的契机,让教育活动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得益于我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新理念告诉我在品德教育中,不要以命令的语气让孩子这样或那样,而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体验,取生活之材,教生活之事,让品德真正回归到生活中;新理念还告诉我:在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题材,抓住时机,及时整合教学内容,打破教书与育人的界限,使教书与育人互相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明白: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单靠个人的努力与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多多交流。我很喜欢萧伯纳的这句话: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两种甚至多于两种的思想。希望能用它来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