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淳真园地>>德育新闻>>>>正文

德育原来可以这么做

发表日期:2008/5/23 14:17:2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10位读者读过

德育原来可以这么做

    李小兵

4月18日,区教育局组织我们中级班发展学员去北京市海淀区外国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验了该校的生态德育课题。该校的生态德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震撼:德育原来可以这样做。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有时就是“面子”,没有是万万不行的,是远没有“质量”这个“里子”来得实在的,所以落实起来只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似乎是种纯理念、纯装饰的东西,做起德育也只是系列活动、讲座、宣传、主题队会等说教形式。一学期下来,一年下来回顾、反思时,轰轰烈烈的活动搞了不少,有影响的活动有屡屡呈现,也有各种活动的报道新闻见诸于报端。但是,效果呢?效果在哪儿?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做了那么多工作,开展那么多活动,付出那么多心血,而效果呢?不见得与付出成正比。原因出在哪儿?症结出在哪儿?我们迷惘过、困惑过……这次参观学习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的生态德育,心中豁然开朗,似拨开重重迷雾,见到了青天,见到了灿烂的太阳。是啊,德育原来可以这么做!德育原来需要这么做!

一、生态德育重塑德育理念

学校中固有的德育理念其实重在德育知识的传授,即是教育学生明白对错,辨析是非,知晓善恶。知道哪些行为是违反社会公德,为社会所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社会欢迎,是需要弘扬。 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学生行为的指导,也就形成学生嘴上说的是一套,行动起来又是另一套,或者是“独自”行动时是另一套。学生掌握的德育观念,没有能成为其行动的指南,这是虚假的德育。

固有的德育还是大而空的,受时风的影响巨大。就像以前我们说的,教育小学生要爱伟大的祖国,教育大学生要爱自己、爱同学、爱家人,德育内容脱离儿童的实际。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审视德育教育,德育理想化,总想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高尚的人。想一想,全国十三亿人,几人成为了雷锋了啊?德育目标太高,脱离了实际,没培养出雷锋,就觉得我们的德育不成功,失败了。其实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不损人利己(舍己为人的是高尚的;不损人而利己的是平庸;损人利己是卑贱的)的人就该是成功的。当然德育追求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社会公民,但也应脚踏实地面对实际。

生态德育恰恰切中时弊,迎面吹来清新之风。众多的体育艺术类比赛使学生形成集体力量,拥有一技之长,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了自己的人格;有特色的体验式班会活动使学生主动得到人生的感悟,真实受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学习劳动技能。一切的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触摸,可动手,可操作,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乐于表达,是真实的德育。

二、生态德育重构德育的模式。

在我们心目中,德育途径往往就是集中说教,或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嘛。总以为活动丰富了,德育也就上去了。却很少去反思我们教育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到底有了多少的提高。君不见,晨会、班会讲要爱护环境,却还是校园内纸屑处处可见;君不见,爱护公物宣传不绝于耳,却还是公物损坏处处可见……是我们的学生不明是非吗?非也!我敢肯定,随便“抓”个学生来,都知道乱扔纸屑、损坏公物的错误之处 ,而且绝对保证对答如流,但行为却又为何如此不一致呢?生态德育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育缺少了至为关键的环节

——体验。“自我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试问:我们何时关注过学生的体验?我们说教、活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至于他们是否乐于接受,琴瑟和鸣,我们关注更为少。生态德育则不然,其一是强调了德育过程是体验,没有预设教育结果,让学生心灵中最柔弱的部分受到了冲击与震撼,由此产生真实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是不一样的,体验与体验的撞击,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让每个人都有独特感受。感受到教育也就到,因为那是自己得到的,不是谁告诉他的,不是别人强加给他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学生感受到,老师再动听的语言也是多余的。其二是强调体验的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结合。不去触及那些对学生来讲大而空的德育内容,而是针对身边爱心互助、团队精神、协作配合等“小”内容开展活动,螺旋上升,从而形在学生健全的人格。

生态德育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用极大的耐心,用丰富的时间让学生去说出感受,哪怕是不对、错误,但在于别人的碰撞中,他会知道自己的对与错。不在活动成功与否,在乎学生是否有想法,有体验。这比我们教师苦心地说上千遍万遍来得实在,来得真切。

 

痛定思痛,我们的德育要改变,要重塑德育的理念,重构德育的模式,让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让德育充满生活的情趣,彰显生命的灵动,我们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