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技术>>信息之窗>>>>正文

电视教材中的二元关系论

发表日期:2008/3/20 20:51:39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88位读者读过

电视教材中的二元关系论

电视教材中的二元关系论

□王静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视教材中存在的几种特殊关系,如画面与声音、教授与教材、传输与反馈、内容与节奏、科学性与趣味性的论述,阐述了电视教材制作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电视教材 教学媒体 反馈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6

电视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原则和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特定的教学内容,利用电视手段,应用连续活动的图像和声音来展现其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相应教学目的的教学材料。电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具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是教学过程现代化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利用电视教材进行教学能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其制作水平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对下面几种关系的处理。

一、画面与声音的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电视教材传递信息的两种不同媒介,是画面和声音构成了电视这门艺术。关于画面与声音的功能,曾经有人认为画面的功能大于声音的功能,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近平息。这里打一个比方,我们就拿人体的组成部分来说,究竟哪一个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更大呢?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因为每一个器官的存在对于人的生命和健康都很重要。画面与声音作为电视教材的组成部分也是如此。不同风格、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学科的电视教材对于画面与声音的侧重点不同。有的需要强调画面,而有的则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譬如,艺术门类中的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是视觉艺术,音乐和戏剧是听觉艺术,前者要更多的告诉人们视觉方面的信息,后者则更多的要告诉人们听觉方面的信息。诚然,视觉信息要通过画面来传递,听觉信息则要通过声音来传递。因此,在制作电视教材时有意识地侧重于某一方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初中物理教材中讲解振动时以音叉为例子。我们之所以听到了声音,是因为敲击音叉以后叉股发生了振动。这个声源的机械振动通过空气媒介传到了人的耳朵,再引起鼓膜的振动,从而使得我们感知到了声音信息。对于音叉振动,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我们可以通过特写画面对比表现敲击前后音叉叉股的边缘轮廓来说明。敲击之前轮廓清晰尖锐,敲击之后模糊虚幻。说明叉股在敲击之后发生了运动。但是它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又可以采用一个动画加以慢动作来演示说明它是在振动。声音在介质中传播,也可以用动画、特技演示说明。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电视教材,都需要画面与声音的有机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从人的认识特性来说,五种感觉器官各有分工,又互相弥补。感官功能的补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目前,电视教材给学生传递的只是视听方面的信息,我们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两种信息对人大脑的作用特点,以便应用于电视教材的制作之中。

二、教授与教材的关系

电视教材以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为目的。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它既是一个信息源,又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者。即它兼有了教授与教材的双重属性。但是,从把电视教材引入课堂教学以来,似乎它一直起的是教授的作用,教材的角色就不怎么明显。这首先和我们多年来一直奉行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之下,电视教材成了教师的替代者,我们总是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角色,学生知识的获得也主要来自于教师。自然,电视教材起到了不容置疑的教授作用。教材,顾名思义,它是用于教学的材料。电视教材教的特性已在教授角色中充分表现出来。然而,要真正使学生能学到知识、获取更多的信息,或者有所创新,学比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而思,思则变。有了对问题的重新思考以及不同思考途径就能诞生新的知识。我们一直就很怕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不能巩固记忆,更为重要的是对所学知识无法掌握,其原因是死记硬背没有对新知识进行"同化"。

电视教材要能实现教授与教材两者的统一,它的制作也应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今天,计算机技术已高度融合于电视技术之中,从制作技巧和思想上可以借鉴甚至吸收。特别是利用电视教材进行教学,尽量让学生能够参与、多参与以至完全参与。电视教材只有实现一个质的飞跃,才有可能再次呈现它历史的辉煌,也才能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与实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传输与反馈关系

电视教材从它本身的特性来说不具备反馈能力,它只有信息的单向传输作用。要实现反馈,就得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组织机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成了信息反馈的承担者,远程教育还可以利用信涵、传真以及电话来实现信息的反馈。从这一点上来进行比较,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能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和反馈,传递的效果会很好。那么如何克服电视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就显得非常重要。电视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计算机媒体那样依靠自身来进行信息的反馈。使用电视教材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就需要充分地做好教学设计工作。要全面估计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情形,并且及时反馈和强化。以前几乎所有的电视教材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制作的,这给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带来了不可根治的弊端。制作电视教材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在讲究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多设计一些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和知识点。这样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内容与节奏关系

电视教材所包含的各种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构成了电视教材的内容。电视教材以一定的速率有步骤的把内容传递给学生,我们把这种传递的速率称作节奏。节奏是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使得内容有效传递的重要指标。电视教材最直观的节奏体现在镜头的剪辑率和运动速率上,这也是多数电视教材制作人员所关注的。而实际上这会影响到知识信息和技能的传递效果。

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处在与其它知识所构成的网络之中。电视教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仅仅解决的是某一个难点或者重点,要让学生彻底掌握难、重点所在,必须依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教材的时候,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适当的节奏,顺应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

电视教材对内容的呈现节奏首先影响的是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心理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效率。节奏快,学生的心理节奏也快,他需要很快的调动与新内容有关的,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信息,当这个过程不能适应时心理的紧张程度就显得更加激烈,以至不能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和信息。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段的学习。而当节奏过于缓慢时,又不能产生兴奋思维,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任何一个教学内容面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时,总有一个比较恰当的节奏,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我们力求提高两个比率:一个是对整个电视教材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率,另一个是通过电视教材的教学确实掌握了重点和难点的学生比率。

内容与节奏的关系犹如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我们在制作电视教材时既要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到内容中有节奏,节奏中更有内容。

五、科学性与趣味性关系

科学性是电视教材的生命,是电视教材传递知识的基础。电视教材所有的内容必须是科学的,趣味性也是一部优秀的电视教材所应具备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能抓住学习者的心,有兴趣就有积极性、主动性,也更有自信心。特别是电视教材的开头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前不久举办的"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奖赛上,有的参赛者一出现在观众面前便说请看大屏幕。这种开头的方式或多或少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也就不能吸引观众进一步往下看。有的参赛者就处理得比较好,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事件的情形,然后再带你去了解详细情况。这就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习惯。当然,电视教材的开头方式有很多种,可是它必须与特定的教学对象相适应。这就势必存在一个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关系问题。

制作电视教材讲求趣味性的目的不是追求其形式的华丽,而是为了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思维,有效记忆。从理论上来说,科学性与趣味性之间并不矛盾。但是,在电视教材的制作过程中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与专业制作人员和学科教师没有有效合作有着很大的关系。经常的情况是一部电视教材最终的成型把握在专业制作人员之手,技术手段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严格地说,电视教材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是不同的,前者反映电视这门艺术的特点和性质,而后者以科学性为基石讲求电视教材对其特定教学对象的吸引程度。电视教材的制作理应能做到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只要制作者把握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不难做到的。

(作者单位:青海职业技术学院青海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