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正文

“走进”小组合作,焕发小班数学课堂活力

发表日期:2008/6/6 9:35:48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33位读者读过

                       “走进”小组合作,焕发小班数学课堂活力

                                                                               太阳城小学    余秀萍

    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小班化”实验教师,我感到十分开心:小班多好啊!学生人数少,教学空间大,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想象着课堂上师生和谐愉快的交流、学生“生龙活虎”的模样……真忍不住偷偷的笑出声呢!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片段1(“认识方向”一课教学)

师(指着学校方位图):同学们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东北  

生2:东北       

生3:……

[学生简简单单、干干脆脆的完成了小组任务,只表达问题的结果,不交流思考的过程,完全忽视了本次合作交流活动的本质和关键。]

教师只好再次强调:注意!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再次交流)

片段2(“运算律”一课教学)

师:观察三道等式(28+17)+23=28+(17+23)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一部分组表现为:     生1:××你先说;

生2:不,××你先说……

[这部分学生把时间花在互相推委上,不愿主动陈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发现。]

另一部分组表现为:   生1:我发现……(滔滔不绝地说)

生2,生3,生4无动于衷,不表达想法和建议,充当听客。

[这部分学生缺乏团队、组队意识,没有认识自己与小组伙伴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把自己作为孤立的学习个体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已经习惯与做一个旁观者。]

片段3(一般小组活动后的汇报环节)

师:谁能代表小组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1:我发现……;生2:我觉得……;生3:我认为……

[学生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失去了全员参与的意义,“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相当一部分“优生”重表达,轻倾听。]

反思: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中,沸沸扬扬的讨论场面随处可见。然而,只要我们教师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只是表面热闹,一部分学生说的做的与老师要求的无关,并无扎扎实实的功效。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不经过有序、有方法的讨论训练,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宝贵的教学时间就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消耗掉,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小班教师,不能逃避更不应该逃避,我认为教师要敢于俯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适时地参与和指导,大胆地“走进”学生的交流活动中,“走进”学生的合作矛盾中,“走进”学生的问题思考中……用自己的参与和亲身感触,发现问题,反思教学活动的组织,构思教学活动的指导,以打破长久以来班级学生小组合作的“常规”动作和习惯,打造全新的“组织机构”、“组织机制”。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组织”

班级中25位同学按照4人一组,分成6组(其中第6小组5人),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组织能力、思维活跃程度等差异,本着互补搭配的原则重新编组。如五(3)班上第3小组成员分别是:组长:姚心雨(女)性格稳重塌实,学习认真,思维全面,成绩稳定,有组织能力。组员:(1)倪琪(男)性格开朗活泼、思维敏捷、反应快,接受知识能力强,但是上课管不住自己,有名的“大嘴巴”,作业书写差。(2)刘宇翔(男)性格偏内向,不太爱表达,成绩中等偏下,学习态度端正。(3)吴娴(女)性格活泼,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中等,不稳定,班上女生中少有的男孩性格,“马大哈”的外号小有名气。这四位同学在成绩和性格等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搭配在一组由踏实稳重懂事的姚心雨进行管理,课中进行小组交流时往往倪琪先表达自己的看法,接着刘宇翔进行补充,吴娴提出建议,姚心雨代替小组成员进行汇报,起到了很好的互补提高的作用。这样的合理搭配,学生在小组里能够发挥所长,增强信心。

二、精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创设。

就一堂课而言,有许多环节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只有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小组活动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扬个性,获得发展,我认为一般在这几种情况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事半功倍。

1、有合作需求时

只有在学生有合作需要时,让学生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掌握合作的方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揭示规律时

小学数学教材中,规律性知识占较大比例。这类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对学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探究某类规律时很多学生只能只字片语的说一两句,而小组合作的话,学生间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参与讨论交流,很容易就能获得较为完整全面的结论,揭示出正确的规律。

3、操作实验时

数学学习往往要求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来建构某一概念,证明某一结论。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才能集思广益,达成目标。
    4、认知模糊时

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本质认识不清时,表现为迷惑,就无法获取新知识。如果此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反驳,在这种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中,有利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三、善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指导

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学生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教师能在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合作要求,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活动时加强巡视及参并在过程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其次,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这样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让学生学会讨论,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

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瓶颈”,难以前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四、勤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

小组合作成果常常是小组整体实力的体现,通常以一个整体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团体意识的培养,当然生生互评,生生自评等方式也要恰当混合使用,用多种勤于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评价整体、评价个人、评价合作态度、评价合作习惯、评价合作能力、评价思维……只要是学生的点滴闪光之处,教师都要发自内心的给予相应评价,激励鼓励合作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当然一些合作中的“败笔之作”教师也不能视而不见,及时指出,及时纠正,把小组合作活动引入正常的轨道。教师的评价要“真诚”,不仅语言真诚,表情也要如此,这样的评价才富有成效,学生才更乐于接受。在一些常规语言评价的基础上我灵活采用了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小组互评形式,分周、月进行学习活动的评价,效果较为理想。

    “走”进去才能看得更“真切”,“走”进去才能想得更“实在”,“走”进去才能导得更 “准当”!其实,课堂上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做什么,怎样做更好是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我将继续带着思考、快乐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