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教师学习>>>>正文

转载《“怎样培养人”需在课堂上破解关键问题》

发表日期:2013/9/29 11:28:14 出处:本站 作者:蒋劲松 有972位读者读过

“怎样培养人”需在课堂上破解关键问题

  来自教育界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发表意见,现根据新华网的登载摘编其中一点如下:

【相关案例】

  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对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的这道经典算术题的不同推演方式,恰恰点中了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结合这一经典的算术题,史宁中代表详细地阐释了素质教育给学生创新性培养带来的变化。“过去,教师一开始就讲道理,列式子。我们为什么不开始假设全部是兔子,看到腿多了以后就一个一个减,直到算出结果?有时教师上课不能太‘聪明’,必须从孩子们的视角去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这种与演绎能力不同的归纳能力,就要依赖于经验。”

  史宁中代表告诉记者,要使素质教育变得可操作,必须在课堂上寻找文章。素质教育不仅是课堂外的事情,70%以上都是在课堂内进行。过去课堂上教的是知识,是演绎,但有两样东西没有教,一是从条件预测结果的能力,二是从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

  “这是创造性的根本!目前我们正在修订数学课程标准,在原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两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能力,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史宁中代表说。

  怎样培养人,特别是怎样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

  连续13年、每年两个月中小学教学实践指导的经历,让胡卫平代表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现状有深刻的体会。胡卫平曾在同一所高中一年级学生中,分别选取等量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课程的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发现新课程整体有积极影响,但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适用性有差异。“新课程改革有些理念是比较好的,但实施中有问题。地方课程大部分集中在地方历史和风土人情,对学生实质性发展作用不大;校本课程开设率不高,研究性学习也往往不到位。”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做得好一些,但高中教育的困难就很大。”张志勇代表说,不仅新课改推进难度大,高中教育作为直接面向高考的学段,素质教育的各种理念、方法都很难做到畅通无阻。而高中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基本素质教育阶段,承上启下,影响着整个国民教育素质的发展方向。

  “高中教育不仅为大学输送人才,还影响着义务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教育分流的一个枢纽。”张志勇代表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和体制,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将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战略点放在高中,更具实践意义。

  张志勇代表说,他们提出3个评判素质教育的新指标:政府要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学校要全面贯彻课程方案,教师要全面培养合格学生。“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3个‘还给’:把时间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加大教育投入、高度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等方面。”他认为,只要真正加强和改进各级部门对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在评价指挥棒上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强化水平合格、育人合格率、心理状况合格率等,这样,素质教育的实施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