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
发表日期:2008/2/27 9:10:23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994位读者读过
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创新
在中国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委托,对中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并参考国外相关课程发展的趋势,对中国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做出了初步探索: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生活实践》等课程合并,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在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我们主持、参与制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标准已经颁布,根据新课程标准开发的多种新教材也已通过国家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正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并将很快进入大部分小学。
本次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主要基于两个理论支点:(1)道德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2)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
新德育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 。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 。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将原来的品德课、生活课和社会课综合在一起,意味着课程着眼于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因为生活本身是综合的,综合课程的设置也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中我们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 。
各种教育主题的综合既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综合,也同样是儿童与这种种因素的内在联结。我们努力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裂,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本课程关注的重点。当然这种关注不是单一的角度,既有品德教育,也有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儿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有关的;有些则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情况结合在一些,很难区分开的。课程对生活的关注采取的是一种整体关注的方式,将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同时实现多种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只是儿童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整理、反思与拓展。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时间(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即使这门课程以“生活”来命名。儿童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所用的时间和获得的经验都不能代表儿童生活的全部。但这门课程却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对自己的整体生活经验进行整理与、反思与拓展。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儿童此时所过的生活都不能代表其生活的其它部分,但这种特殊的课程学习生活又与儿童的其它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
二.以生活事件为素材组织教材,体现生活的逻辑
以往的相关教材的一个惯性就是按学科知识或以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样的方式建构的教材虽然看似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与儿童的生活却是不相关联的,它们所载负的世界往往是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分离的。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主持编写的德育教材 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的逻辑。
我们在编写中的思路是先理清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弄清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单元和课文教育主题。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
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的取向是:
1、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课文中所提出的生活事件具有其真实性,这是无疑的,但在教材中呈现时:
(1)对真实的事件从教育意义的角度作出选择。
(2)为达到教育目的,对生活事件有一定的重构。生活事件也不可能100%是真实的,我们追求的是以一定程度的真实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2、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
不可否认伟大人物、英雄模范的生活事件对儿童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但这种种生活事件与儿童的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课文中所选用的生活事件更多的是儿童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通儿童经常遭遇到的事件。
3、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
儿童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儿童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忘带文具、与同学争吵、和教师的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非日常生活事件指节日、纪念日、春游、秋游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中也有所反映。
4、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
教材中所选取的生活事件大多是发生在儿童正在进行中生活的事件。无疑,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材,儿童也必定要成长为成人。但是,“未来”和“成人”只能通过“现在”与“儿童”而达到。当我们以“未来”与“成人”期待儿童时,不忘记儿童的现在是永远不可逾越的。教育只能存在于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这种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所选取的话题、范例都瞩目于努力开发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
5、以首属群体中的生活为主
三年级儿童的生活大都以发生在首属群体,如:家庭、学校、邻里等等之中,他们往往也是从对首属群体生活的理解为基础,以此外推去理解次属群体的生活如存在于国家与世界中的生活。
三.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
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我们在课程与教材中努力培养儿童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与义务等)。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泛阶级斗争观、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等)。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
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
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力求抓住教育的根本,在发展学生内在德性上下功夫。
四.课程文化是儿童文化,教材是能够与儿童对话的文本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我们力求在我们所提出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我们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使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我们认为课程功能还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还在于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课程文化是儿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教材是一个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是与儿童朝夕相伴的伙伴。
教材是一种文本,过去我们对这种文本的功能,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以为它只不过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但 “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 哈贝马斯这句话指出了文本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对话的一方。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所编写的教材是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
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其意图是要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在对话的过程中,文本中的儿童不断地向教室中的儿童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了要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理解教科书给出的准备性知识,同时,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与教科书的思想观点和认识不断融合。正是在这种融合中,教室中的儿童通过他自主建构,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世界。这个新的意义世界既不是教科书所呈现世界的翻版,又不是学生原本的主观世界,而是教科书与学生在互动之中创造出的一个新的意义世界。
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对话中的学生并不只是倾听的一方,他们是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他们的感受、思想、感情和对问题进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表达。这样的教材不是外在于儿童的客观存在,而是与儿童日日相伴的一个亲密朋友。每一课的学习,都是儿童在倾听教科书这位朋友说话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文字或图画等方式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这位朋友。因此,学习过的教科书不是可有可无、可以随手丢弃的旧物品,而是凝聚着儿童思想和感情、体现着儿童创造性的作品集。
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将处在对话关系中的儿童(包括放进教材中的儿童和现实生活的儿童)都视为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对话中的儿童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在发展他们的认知和能力的同时,也在感受、体验、表达和创造。我们编写的教材力求使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要经受认知的挑战,从中获得理智上的满足,同样在情感、心灵的充盈中获得精神的体验。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关照下学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