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研究>>>>正文

课改学习文章

发表日期:2013/3/8 14:22:49 出处:本站 作者:蒋劲松 有759位读者读过

从长计议,贵在坚持

——对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看法

江宁区教研室 周明龙

先说个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那儿听来的采访小故事。

“北京奥运会时采访跆拳道选手苏丽文,我最好奇的是,她倒地之后那几秒钟在想什么。她说‘前两秒用来休息恢复体力,后两秒来想战术回击。’她的腿伤得根本站不住,她连踢都踢不出去,但她把腿像布袋一样甩出去攻击对方。她倒地14次,但倒在地上的几秒钟,不是在自怜自叹,或者只是简单地忍受痛苦,也不是为了责任而坚持,‘前两秒用来休息恢复体力,后两秒来想战术回击’的意思是——她要赢。她要用这种方式鼓励身患癌症的父亲坚持下去。”

“我采访自行车车手黄金宝的时候,他没得任何奖牌,没有媒体采访他。他还在一脚一脚的踩自行车。他的独脚教练站在旁边念叨着: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想拿金牌吗?当然想。但是如果拿不到,还有动力吗?有!回答得斩钉截铁。”

“射击名将埃蒙斯最后一环射失误后,我在现场脱口而出:‘雅典的悲剧重演。’主任看时说:‘是失败,不是悲剧。’他说的对,最后我在节目里保留了这句话,提醒自己——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一、课改的成绩要看到

2011年高考、中考成绩发榜之后,对学习山东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狐疑之人越来越多,怀疑之声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大家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善于思考之人,都是有集体荣誉感的人。教育本来就是长期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快速见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大家都知晓。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讲教育不是搞工业,而是像农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不是这样,每播下一粒种子,都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按照个体的不同而进行不同培育方式。而教育与农业最像的地方,则是双方都需要培育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农业上不能搞拔苗助长,教育工作也同样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来做工作。

再者,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习山东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的学校,绝大多数进步是显著的。例如湖熟中学、周岗中学、龙都中学、土桥中学,汤山中学,江宁中学等,这些学校今年的中考成绩令人惊喜。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两个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上“动”起来了,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多起来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学得不是那么痛苦了。我个人认为有效课堂也好,高效课堂也罢,归根到底就三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考试考得很好。

   二、课改要向纵深延伸

现在,山东高效课堂模式在我们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好生”的成绩没有凸显出来,高中也好,初中也好,都是如此。在一些学校,高中学校达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没有像总均分那样提升,初中学校达到重点高中的人数也没有相应增加。高效课堂的本土化过程真可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们在到学校听课的时候也隐隐约约感到这一点,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那么,教师的主导型如何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展示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说出来了是好的,但是他说的对不对,全面不全面,符合不符合规范,能不能作为解读文本的“标准”,这都是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其次,课堂展示时其他学生有没有认真听,有没有适当记录;当学生说得不够正确、全面的时候,教师如何及时评价、点拨;当学生展示后,老师或其他学生帮助他,纠正他时,他能不能接受,也很是问题;我们听课时有明显的感受,展示的学生说完后,常常比较兴奋,比较“自以为是”,后面的听课效果有时会不够好。

   平心而论, 实施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真得是更高了。原来的讲授式课堂,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组织教学,自问自答,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今按照山东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问题来自我展示答案,展示时很难做到正确、全面。记得有一次听一节公开课,学生在黑板前展示答案,其中讲到文言虚词的用法时,出现了几处错误,教师可能没有听清楚,也可能考虑内容多,时间紧,大笔一勾就转移到下面的题目上去了。我当时想,展示的学生一定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他以后复习按照这样的答案去记就坏事了;如果下面听讲的学生,也认为他的展示答案是对的,以讹传讹,错就错大了。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适当点拨。教师的主导性在这时显示出来了。教师不是不能讲,而是当讲则讲。教师应该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点拨,教师应该在学生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时点拨,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点拨,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点拨……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到位。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挑战,需要课前准备的东西更多,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更强。

三、课改要协同作战

学习山东模式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是各科训练的量与质的协调提升问题。我有两个好朋友,他们的孩子都是一所学习山东课改学校的毕业班学生,其中一个家长有一次对我说,他的孩子在家发飙,不肯做导学案,原因是每天发的导学案太多,孩子做到晚上11点还做不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天天觉不够睡,感觉很可怜。另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抱怨有的导学案题目太多,题目太碎。孩子和家长讲的现象真实程度我不能肯定,但这种倾向确实要防止。各个学科之间导学案训练的“量”要协调好,显得很重要。导学案的总量要有控制,不能单个学科自顾自,布置过多过量的导学练习。一张导学案,一科一个小时不算少,但是六科导学案就是六个小时,对学生来说负担就是很重了。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有集体意识,要有协调意识,要精心选择题目,精练精讲,在有效时间内做题目,更不要让学生做无用的题目。

有人曾经讲,一个班级的均分与教师的勤奋有关系,一个班级的优分与教师的才能有关系。实施山东课改模式的学校,总均分较高,与学生的勤奋、主动性的激发可以说有一定关联,导学案训练的“量”确实得到了相应的保证,但是高分学生不高,这恐怕与导学案的“质”不无关系。导学案在难度的把握,思维深度的训练上可能还缺一些火候。我也在想,一张讲义它既能做预习材料,又能做上课材料,还能做巩固复习材料,有这种可能吗?我们能编制出这样的“理想”讲义吗?有这样的包治百病的好药吗?

北京大学的文学院院长、全国课程改革领导组规划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温如敏教授对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用了四个字来表达他的观点“从长计议”。温教授认为课程改革主旨是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当前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应试教育,高考制度。应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有多大的变革,那么课程改革就只能从长计议,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课改的路真得很长很长,我们要做的事也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