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技术>>信息之窗>>>>正文

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需注意的问题

发表日期:2008/9/27 9:23:17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656位读者读过

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以“指导纲要”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指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线。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在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时,应以这些精神为依据。编写教材时,更要注意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相关规定为依据。
  以“指导纲要”为依据,指的是要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来安排教材的内容。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文件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所规定的模块顺序来编写教材各章节的内容。例如,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规定的第一个模块分别是“信息技术初步”、“信息技术简介”和“信息技术基础”。于是,许多教材的第一章或第一单元就是“信息技术初步”、“信息技术简介”和“信息技术基础”,并在这部分内容里“系统”地介绍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术语、概念甚至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有悖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使用时,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又如,学生掌握了鼠标操作、学会了用键盘输入字符,就可以访问因特网了。这部分内容恰恰是学生急于了解和掌握的,而且学生一旦率先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其他知识和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许多教材仍把有关因特网的内容安排到图像、文字和表格等处理之后。究其原因时,一般的回答都是“在指导纲要中,这部分内容属于第×个模块”。这样的安排,既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学习有关的知识与方法,也使他们在学习中失去了许多利用网上资源、培养获取与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
  二、以教学试验为基础
  众所周知,一套新的教材要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规模的教学试验,需要根据试验中获得的经验、数据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订。信息技术教材也不例外。
  为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各地和众多出版社很快地推出了许多种信息技术教材,这对于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教学,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从已经送审的20多套教材看,其中不乏经过认真、卓有成效的教学试验后编写的。这部分教材,无论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细微的部分,都经得起推敲,而且一般都各有特色。例如,在北京市送审的一套教材中,有关常用软件的内容所占的篇幅很小。这是因为当地学生的家里大部分都有计算机,几年来的教学试验表明,学生们掌握了一种应用软件的基本用法以后,一般都具备了自学其他软件的能力,而且都可以通过探索、自行掌握许多拓展性与技巧性的功能。因而,这套教材中就避免了耗费过多的笔墨去近于重复性地依次介绍文字、表格和图形等软件的相关用法。
  但是,也有一部分教材跳过了教学试验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没有教学试验基础的信息技术教材往往千篇一律,而且大多数以“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规定的教学模块名称依次作为各章或各单元的标题。其细部的结构往往是按照社会上流传的某些计算机学科图书的惯例来安排的,有经验的教师一看便可以发现其中的漏洞、冲突等问题。严格地讲,这种出版物不能称之为教材,至少不能用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
  三、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全国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只有近6万所,从事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教师大约有10万人。然而,我国中小学校的总数已接近70万所。为了落实教育部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的规定,在今后的几年里,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数要增长10倍以上,每所学校都将增加几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这些教师中,有新毕业的师范院校学生,也有从其他学科转行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这门课的教学还不是很熟悉,甚至其中有些人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掌握也尚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必修课师资力量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此,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充分考虑师资力量的现状,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般说来,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必修课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编写新教材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按有经验教师的授课过程展开教学内容
  ·以“边读书边上机”为学习环境介绍基本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一边读书一边操作是学好相关内容的最佳过程。因此,编写教材时最好能够以“边读书边上机”为学习环境介绍基本操作。使用这样的教材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以尽量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效果会更为显著。
  ·编好教学参考资料
  成功的教材必须配有实用的教师用书和教学素材等参考资料。对于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教学参考资料尤其重要。在教师用书中,应该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等内容,有优秀教师编写的参考教案,有可供教学中使用的参考资料等。有条件时,还应该为教师提供配合课本使用的电子文件。有了这样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使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掌握有关的思想、方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尽快充实与提高自己。
  四、以信息技术为主线
  目前已经出版了许多种名为“信息技术”的必修教材,但从整体来看,其中的大多数仍然只是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时间紧迫、来不及进行必要的教学试验、无暇作深入的研究等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课程名称的变更,教学内容也应有较大的拓展与深化,教材的体系结构应该有较大的改变。编写新的信息技术教材时,应该从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应用和呈现等环节来把握,也就是说,应该以信息技术为主线来编排,合理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中各模块的比例及深度等等。
  五、加强总结与归纳性的内容
  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渗透基础知识”和“任务驱动”等方式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有易教、易学以及其他许多长处,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有些一线教师反映,使用这类教材时,不少学生有“一学就会,过后就忘”的现象。对此,编写新的信息技术教材时,应注意加强总结与归纳性的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对具体操作与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的有关知识、思想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与总结,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与深化。
  某些现行信息技术教材在这方面已经有所为,例如,人教版初、高中的《信息技术》里一般都有“单元小结”、“本章小结”等内容,但从教学的需要与效果看,无论在所占的篇幅、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等方面,都还应该再加强。
  六、及早考虑“非0起点”教材的编写
  目前已经出版的教材大部分是为“0起点”的学生编写的,一般适合在小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分别从“0起点”开始使用。随着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发展,几年之后,信息技术必修课将会变成“小学→初中→高中”系列化的课程。到那时,除了小学以外,初中、高中的教学将是前一学段教学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段,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法的体现等诸多方面,都会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显然,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都从“0起点”开始的现行教材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所以,有关机构和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的人士要及早考虑“非0起点”教材的研究、试验与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