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
发表日期:2009/9/25 10:38:06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86位读者读过
淳化小学数学教研组计划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研究有效教学模式,创建高效数学课堂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加强课堂评价与终端质量显现的研究。进一步做好数学课标实验教材的疏通培训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低中高年级的实验、研究和整理工作,创新适合各年级层次的小组合作组合和形成具有可行性的合作模式,努力提高探索、组织、研究、体系的应用水平,通过个人博客、沙龙、校数学网络平台提高我校数学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1、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初步建立研究型数学队伍。
追求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努力地方向,特别是规范办学条件下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不增加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正待研究的课题,应该说追求常态课的有效性、向常态课要质量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结合我校现有实际,老师勇于奋斗,责任心强,本学期我校数学教师应尝试以下内容:(1)注重方法和经验的总结,上升到初步能用文字表述,进而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数学教师优势互补的局面。(2)打造数学教师骨干队伍,进行试点的先期实验和课题的重点突破,提升我校数学队伍在全区的知名度。如:结合教科室和教研室课题和赛课评比、课前预习模式的有效组织等。
2、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在低中高年级的有效组织形式,
结合我校小班化试点,自08年小组合作的逐步尝试,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自身特色的小组合作模式,然而在中高年级小组合作的推广尚未完全推广。小组合作分工不合理,分工不明,评价简单,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等。小组合作学习,对中高年级的人生观和团体意识的培养非常到位,小组合作的有效组织形式的研讨,应该加大比重。随着我校小班化工作的继续推进,数学教师越来越感到小组合作形式就在我们身边,先期从小班的小组合作形式中学习,进而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别研讨小组合作形式的有效组织,进一步升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由各备课组长负责本年级小组合作在本年级摸索和经验小结,学期结束时分低中高年级进行小组合作形式的课堂展示,并上交方法小结等材料。
2、逐步建立我校数学的特色内容,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
根据本地、我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数学校本资源,为我校和学生的特色发展奠基。我们不但重视校本教研,让广大老师向身边教师学习,还要重视参与市区级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展示的平台,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一支具有淳小精神、代表淳小的数学团队。
4、以活动、网络群组、个人博客为载体,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
(1)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开展“数学与生活”作品比赛、动手操作比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愉悦。(2)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可持续发展奠基。掌握学习方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但使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是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这样对学习方法才印象深刻;二是教会学生“感悟”方法,要让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反思,长此以往,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从几次检测结果看,全区学生的计算和概念部分的学习比较令人满意。
三、具体安排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教研活动安排表
|
月份 |
主要活动内容 |
|
九月份 |
1、制定、了解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2 、探讨一年级小班小组合作的组织模式 3、组织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讨,群策群力 4、随堂听课及其他教学常规工作 5、王立平开课及研讨 |
|
十月份 |
1、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年级的推进工作,探索中高年级的合作模式 2、选取优秀教师小组合作模式的课堂阶段展现,沙龙研讨 3、成立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小组,结合我校小组合作的推广, 配合教科室、教导处做好课前预习模式、课题、质量等的监控和施行工作 4、学习“以课题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内容 5、祁诗瑞、厐远峰老师开课及课后研讨 |
|
十一月份 |
1、小学数学常态课有效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现(研究小组示范) 2、调查课题、数学论文、案例的累积情况,提出要求和目标 3、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强化质量意识 4、积极参与小学数学常态课有效教学模式研讨会,对比其他学校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5、邰宇明、丁其贵老师开课及课后探讨 |
|
十二月份 |
1、低中高小组合作优秀课观摩评比活动 2、小组合作经验小结,沙龙研讨 3、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研讨活动 4、数学课题、论文、案例完成进度检查 5、举行校级数学核心团队展示活动 6、王丹、张京华老师开课及研讨 |
|
一月份 |
1、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比 2、期末复习听课指导 3、毕业班学习质量测试 4、论文、案例的定稿,上交 5、薛晓娟、邓华开课及课后研讨 |
2009.9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