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学习研究(一)--小组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发表日期:2009/9/25 13:44:40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11位读者读过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分组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来定,在班级学生数较少的班集体中,特别是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班集体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班级学生按“同质”或“异质”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数以4-6人为宜。学生的座位也可一改以前的“秧田”式,依据教学需要随意组合成马鞍型、周边型、对称型、半圆型、梅花型等等。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由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性格、思维等都不太了解,可以随机进行分组,到了一定的阶段,老师最好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不同层次进行组合,以便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比如,你就不能让两个“斗土”在一组,对于内向的、胆小的则尽可能安排和好朋友在一个小组。目前,在语文、数学学科中,我校的小组运作形式主要是异质分组,一方面便于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新授或讨论过程中有差异的学生互帮互助。而同质组是在异质组基础上的重组。这种组合便于教师分层次教学,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一般来说,在复习或分层次教学中使用比较方便。在这两种大组的基础上,又有两人的互助组合,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合。一节课中,有时是一种组合,有时是两种组合甚至是两种以上组合的交替。
而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小学科中,则可按体能差异、性别差异、问题存在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进行分组。例如:体育学科,比较强调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如按“体能差异”分组,就有利于教师分层次教学,而体育游戏课,教师则可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行建组,有利于小组中的同伴共同合作。在音乐课中,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音质、基础进行分组。
不同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分组方法,学生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得到充分展示;学生的主动权、自主权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群集感、亲属感、友谊感能得到较好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