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研信息>>>>正文

淳化小学课题研究

发表日期:2009/9/15 13:36:41 出处:本站 作者:无 有875位读者读过

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课题实施方案

————淳化中心小学教科室     

一.课题的提出

(一) 课题的提出

1.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时代在进步。由于价值观不断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化等原因,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心理负荷。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说: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已经达到2亿人,已经成了世纪病;有30%至40%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据联合国统计,自杀居意外死亡之首。当今人们一致认为,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有不断地进取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合作精神,有多样化的个性特征与专长,善于学习,执著地追求科学和真理等等。在这些要求中,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2.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育健康的竞争心理,具有耐受挫折、承受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事业心,对他人的成功不嫉妒,具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新事物敏感,有浓厚兴趣,有活跃独特的创新精神,敢于想象,勇于发明创造,善于策划,做事轻松,具有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永远追求心理健康,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对自己信任的人能够敞开心扉,遇到心理失衡时,愿意接受别人帮助或进行心理咨询。”可见,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独生子女增多,升学压力过大等原因,特别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重视心理教育,致使在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状,这已被许多调查所证实。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 心理问题,一部分可以随着学生自己知识的丰富、自己的努力调整而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掌握一定的方法,借助外界力量的帮助才能较快地克服。可见,立足于学校,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4.是农村学生的迫切需要

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品质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具有强烈的不同于城区学生的自身特点,他们憨厚,踏实,但受农村传统影响大,特别是农村的家长还基本停留在只要将孩子喂饱穿暖就万事大吉的陈旧观念中,他们很少会去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些对于农村小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都极为不利。另外农村小学生无论是数量还是比重都大大超过城市小学生,然而正是这学生中主体由于受到学校软硬条件和对心理状态漠视的氛围,使得他们的呈现出相对于城市学生更复杂,更尖锐,更频繁的心理张障碍。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品质优化的策略,有效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途径,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素质,使之成为21世纪的建设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探究以及学生心理障碍的疏通途径的研究,将会极大的促进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关注与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训练、咨询、辅导等方式的行动研究,将会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2.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3。本课题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教育,论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而学校工作中不少问题,不涉及道德品质和政治观点问题,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本课题实际上是当今农村学生的特殊生活环境对传统德育提出的新课题及发展方向。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德育工作意见中所指的“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4.本课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化。由于当前的心理问题的突起,心理研究开始备受关注,成为许多机构或是学校的科研焦点,并从各个层面展开了对心理健康优化策略的研究,然而,本课题立足于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障碍的疏导,健康心理的养成途径探索。它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延伸,极好的填补了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空白。

二.  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心理健康问题最初只是医学界关注的问题,自1792年皮内尔的创举到19世纪末都是针对成年精神病人的治疗和康复。1896年,Witmer 在宾州大学开设第一家儿童心理诊所,标志着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从19世纪末开始,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孕育期)。1896年,Witmer 在宾州大学开设第一家儿童心理诊所之后,1905年,比纳-西蒙儿童智力测验量表问世,1909年,Beers成立全美心理卫生委员会,到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广乏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规范与壮大期)。20世纪30年代开设心理学课程的中学增加,强调对人理解,强调心理卫生。1945年,学校心理学成为美国心理学会19个分支之一。1949年,波德会议确定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培训和职责标准。1954年,塞耶会议进一步确定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之后(成熟期)。中小学心理学的课程和服务普及化, 1969年成立全美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协会,1999年,全美有218所大学开设学校心理专业,大约3万人活跃在中小学领域。
   在国内,自从80代心理健康教育走入各级各类学校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建立起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此后,上海、西安、杭州、南京、长春等地70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到1990年底,大陆第千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宣告成立,协助咨询机构对大学生心理出现的失调和障碍进行疏导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此后电话心理咨询也逐渐“热”了起来,解决了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但是目前,大陆1075所高校真正开展起心理咨询工作的还只限于几个大城市的几十所高校。

    在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一些中小学率先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湖南常宁空阳小学1987年开始在单科单项教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开展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整体改革实验。南京金陵中学也开展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此外,湖南岳阳市一中、上海闽江八中、北京新源里二小等都进行了有关的实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是处于创始阶段,特别是与国外相比,仍然显得落后。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每年还在增加,比例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有许多的薄弱环节和空白地带,特别是作为小学生主体的农村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状态很少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由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课题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 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小学生。研究主体为心理品质的优化策略,研究方法为应用研究,心理品质是个人在某一时期、某一场合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一贯的心理特征,它是多种心理素质的高度凝结,是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优化策略指在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的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的总称。本课题以农村小学生为对象,以心理品质的优化,健康心理的养成为重点,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改进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二).课题的理论支撑

1.素质教育论,课程改革论、教学改革论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

2.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自我实现的人性观,认为人是理性的,能够自主,对自己负责,有积极的人生取向,有自控能力,因而可以独立自主、促进自身成长,迈向自我实现。人是建设性的、社会性的,值得信赖,可以合作,懂得尊重他人,能够认同他人,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人有能力发现自己心理上的适应不良,可以改变自己来寻求心理健康。人的负性情绪(如失望、恼怒、悲痛、敌视等)的出现,是由于在爱与被爱、安全感与归属感等基本需要收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发生。人本主义认为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人本主义认为心理障碍源于自我概念的扭曲。个人中心治疗没有具体的方法,对当事人的积极关注、接纳、关怀、尊重和共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并有三种技术: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坦诚交流的技术;无条件积极关注技术。
3。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学):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主体的经验和回忆、各种欲望和冲动往往都保存和隐藏起来,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人的人格是由三部分构成:本我(Id),由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如性欲望、觅食欲望、求安全欲望和攻击欲望,“欢乐原则”支配。非理性、非道德,寻求无条件满足;自我(Ego)是管理、控制、调整人格的执行者。协调本我与外在环境的协调,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Superego):道德、正义部分,理想非现实,追求完美而非快乐,传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代表。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不能保持平衡时,人就会出现心理异常。
4、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认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任何人都存在理性和非理性思维;任何困扰都是内化语言重复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其代表人物埃利斯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认知学派认为心理障碍是认知歪曲(非理性观念),如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的思维方式等造成的。合理情绪疗法主要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等

5、元价值观(价值观体系的紊乱)  元价值观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既有善、理性的一面,也有恶(非理性)的一面,价值观体系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格形成的元动力。心理障碍源于价值观的紊乱。帮助当事人认识其紊乱价值体系的(或认知、行为)的形成过程、状态,以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

6.心理教育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 研究的目标

1.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帮助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力,丰富的情感体验,初步的审美观以及创新型的思维,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科知识点上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努力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的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通过对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分析心理障碍的成因,从而积极的实施心理干预,有效的排除心理障碍,转化不良心态,促进特殊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4.       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实效性和德育一体化进程,有效内化学生思想品德,改革德育评价,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子课题设计

1.      目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成果的文献研究

2.      不同年龄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为进一步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询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的策略提供依据。

3.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研究。

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研究,积极探询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促进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

4.      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5.      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疏通策略案例研究。

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障碍疏通的成功案例,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形成针对不同类别心理问题进行分别转化,疏导的策略组合。

3.4.5.三个子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和内容如下:

(1)加强培训学习,指导教学实践。一方面是比较系统的学习心理教育的知识和进行心理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技能,指导工作。另一方面是关注相关课题取得的成果,实践于教育教学工作,借鉴和尝试他人的成功经验,创作性的改进教师心理教育或渗透心理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水平。

(2)积极探索实践,及时总结反思。主要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在学习和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通过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分析等方式,从理性的角度去总结,积极探索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的策略,心理问题疏导的方法。

(三)重点

根据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的特点,学生心理品质应达到的目标序列的理想思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优化农村学生心理品质的策略;探索有效疏导特殊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构建适合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      文献研究。学习与课题相关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认识学派等现代教育理论,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了解国内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探索适合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       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各个年级学生所呈现的心理特点。

3. 经验总结法。 采用教师写教后小记,专题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等形式,总结教育教学实践中成功与失败。并注意提炼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的成功做法和有效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4.个案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5. 行动研究法。学习理论指导教育教学。

六. 研究的步骤与预期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07年1月-2010年2月,大体按三个阶段分部实施: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2007年1月~5月)

构建市区专家指导,学校科研领导小组决策,校长主持,主任负责,学科课题组为实施基本单位,教师落实的新型科研管理制度。

(1)策划新一轮课题研究工作,设立研究方案,成立总课题组。

(2)召开课题开题讨论研究方案,邀请专家进行论证。

(3)构建研究网络,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制定研究制度。

(4)课题组成员培训,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派教师外出考察培训。

(5)讨论各块研究内容的研究思路和基本策略,确立子课题组,并完成子课题方案。

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是作好开题及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同时,着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

阶段成果形式:实施方案,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8月)

分三个阶段进行:

2007年6月,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运用调查法,组织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部分特殊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2007年7月—2008年8月,这一阶段重点是运用行动,叙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组织全校教师在各个领域中开展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疏通的策略研究》各子课题组在初期制定计划,期中进行阶段成果汇报,期末写出阶段总结。同时注意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教科室协调子课题组的关系,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理论讲座,外出考察活动。

2008年9月—2009年1月,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目标序列研究》。通过研究,比较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心里特点,确立农村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心理品质应达到的目标。同时安排下一步的研究重点,收集资料,整理分析阶段性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形式:调查报告,论文集,案例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10年2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验收工作。举办市区级成果发布会。评选先进课题组和课题研究先进个人。

阶段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专著。

七.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          组织保证:学校成立由校长挂帅的课题组,建立以高级教师,学科骨干带头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我们还将与省市教科所的专家保持联系,请他们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指导。

2.          时间保证: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管理制度,总课题组每两个月活动一次,各个课题组活动与业务学习相结合,每两周一次。

3.          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种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如期支付论文,案例结集,研讨活动,成果发布,资料收集等各项支出,并专门为课题组成员每人免费订阅一份相关杂志。对其他所需的条件,一并给予信誉保证。

八.课题组的组织结构和分工

组长:徐存杰

组员:李小兵 程建霞  蒋劲松  庞远锋  丁启贵 汤家英  刘文 张春花 张明 冯雯

申报立项阶段:收集相关资料,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为程建霞。

具体实施阶段:培训教师,收集阶段研究成果,课堂教学展示,聘请科研人员来校指导等,负责人为徐存杰,李小兵,程建霞。

徐存杰:材料收集及研究总结,负责子课题《部分特殊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特点的调查研究》

李小兵:材料收集及研究总结,负责子课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蒋劲松:材料收集及研究总结,负责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程建霞:材料收集及研究总结,负责子课题《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成果的文献研究》。

庞远锋:组织全体班主任老师实践研究,收集材料及研究总结,负责子课题《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疏通的策略研究》。

汤加英:组织语文课题组实践研究,负责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丁其贵:组织数学课题组实践研究,负责子课题《构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刘文:组织英语课题组实践研究, 负责子课题《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成果的文献研究》。

张春花:组织综合课题组实践研究,负责《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研究》

张明:组织综合课题组实践研究,负责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对部分特殊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特点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07.6

徐存杰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报告

2008.2

李小兵

《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的策略》

案例,论文集

2008.6

蒋劲松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教育成果的文献研究》

文献集

2008.2

程建霞

《农村小学生心理障碍疏通策略案例研究》

案例,论文集

2008.8

庞远锋

结题总结阶段: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最终成果

(限3项)

《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

研究报告

2009.6

程建霞

《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论文集》

专著

2009.6

蒋劲松

《农村小学生心理品质优化策略·案例集》

专著

2009.6

庞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