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校各处室>>中年级组>>>>正文

【教研·三数】聚焦“从条件出发” ,解锁数学新思路

发表日期:2024/11/29 14:25:24 出处: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者:郎书培 有129位读者读过

聚焦“从条件出发” 解锁数学新思路

——淳化小学三年级英语备课组举办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第 3 次活动

20241119日,一场围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策略展开的备课组活动在淳化中心热烈举行,杨洋老师担纲本次研讨课教学。

    1

课堂展示环节,杨洋老师以清晰的教学脉络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简单条件关系,再逐步深入复杂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挖掘条件、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们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通过画图、列表等方法梳理条件,课堂气氛活跃。

2

课后研讨中,备课组教师们畅所欲言。大家肯定了杨洋老师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启发的重视,同时也针对教学节奏、引导方式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如增加更多样化的练习巩固环节,强化学生对复杂条件组合的应对能力等。

 yan 1

此次备课组活动,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为“从条件想起”策略教学提供了优化思路,也为后续数学教学工作注入新动力,助力教师团队在教学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为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筑牢根基。

附件:

活动方案

淳化小学年级数学备课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次活动方案

活动时间20241119日,星期活动地点】三楼东办公室

参与教师】三数备课组全体教师

听课节次

研讨、讲座等节次

负责人】吴琼

活动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活动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流程

一、课堂教学观摩

1.、杨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

2.组内教师听课。

二、教学方法研讨

1.献课老师阐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2.其他老师围绕上课内容及活动主题进行研讨。

三、活动总结

1、活动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2、组内教师分享参与本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性材料

签到表照片

IMG_3551

1.杨洋教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3

2.全体组员参与听课照片

ting 1

1.三数教师听课笔记照片

听1

听2

听3

2.全体组员听课评价表照片(扇形排列)

表

研讨照片

  1. 教师研讨发言照片(或沙龙研讨照片)

yan 1

演2

研讨记录

一、执教教师杨洋发言

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例题。先是简单的一步条件关系题目,随引导学生学会逐步分析每个条件,找出条件之间的关联,并通过画图、写算式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有条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听课教师发言

1.葛蕾老师:杨洋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基本策略,在基础练习环节正确率较高,说明对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的目标达成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部分学生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可能是对复杂条件关系的分析能力培养还不够深入。

2.邓华老师:情境导入很成功,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老师可以多一些一对一的指导。比如在小组讨论时,这些学生可能跟不上节奏,需要老师及时给予帮助,确保他们也能理解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3.许云云老师:在例题的呈现方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除了文字表述,是否可以考虑结合一些实物演示或者动画展示,让条件关系更加直观形象。例如在讲解关于数量增减的题目时,用动画演示物品的增加或减少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条件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经过讨论,备课组一致认为杨洋老师的课为“从条件想起”策略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后续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深度挖掘和展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路径。

上课教师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在不断的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设疑导思

教师提问,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这样的课题我们三年级同学以前学过吗?

追问:“策略”这个词语你听过吗?你觉得什么叫策略?

预设:办法、计划、巧妙的方法

策略不是一般的方法,而是一种巧妙的办法。三国当中就有一位善于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经常打胜仗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诸葛亮)

二、例题学习,初建模型

①猜桃子个数,感悟条件的重要性。

出示第一天摘了30个桃,引导学生猜第二天摘桃的个数。

说明:在数学中的已知信息我们称为条件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猜来猜去猜不对,这会儿你们一下子就能说出第二天准确的个数?(因为给了我们条件)

看来,没有条件的时候问题常常不能解决,有了条件,才有可能顺利的解决问题。

②例题教学感悟从条件想起

孰能生巧,小猴帮妈妈摘桃越摘越熟练,可是他又遇到了困难,瞧

(课件出示: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又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喊学生上黑板拖动文字框)在这两个已知条件中,谁比较难理解?

【微项目探究一】你是如何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的含义的?

预设:就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摘5个。(学生汇报,铁板贴呈现递进关系)

(沟通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联系)提问:虽然同学们表示的方式不同,但背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没错都表示出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提问:根据这些已知条件,你能求出什么问题?比如:知道第一天摘80个桃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你就能求出什么问题?(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

根据第二天摘的个数和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

谁能像这样子接着往下说一说?根据第三天摘的个数和第四天比第三天多摘5个,可以求出第四天摘多少个。

像这样可以一直求下去吗?回头看一看我们的思考过程,第三天和第五天各摘了多少个你会解决了吗?

【微项目探究二】你能带着我们刚刚的学习经验,帮小猴算出第三天、第五天摘了多少个桃吗?

请学生上台汇报交流结果。

(看学生情况,考虑引入第十天摘了多少个?)

(比较方法的异同)无论是列表还是列式计算的方法我们都是从条件出发,把握住第一天摘了30个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已知条件来思考,从而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

小结:回顾这道题解决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①要弄清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②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③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练习应用,形成技能

  1. 想想做做一:文字信息中的条件你们刚刚找的很准,考考你们

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条件,能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们来一个“你问我答”

四个苹果,五百克。根据这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顺便把一个苹果和一个橙子也称了称,你又能找到什么已知条件?

一个苹果125克,那么根据你们刚才找到的已知信息,谁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1. 想想做做一变式:钢笔有8盒,圆珠笔每盒15支,铅笔比钢笔多5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感悟条件之间联系的必要性

  1. 想想做做二:

提问:题目中哪个条件比较难理解?你是如何理解的?

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算一算,填一填)。

 

  1. 补充练习

在学校“魔方达人”比赛中获得前四名的选手,后一名选手的成绩正好都比前一名选手多2秒.第四名选手的成绩是48秒,第一名选手的成绩是多少秒?

感悟逆向思维,加深对条件的理解。

四、总结全课,提升思想

同学们,咱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策略主要是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只要有足够有关联的条件,我们就能去解决问题。那反过来,我们可不可以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条件呢?今后我们也会进一步学习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上课教师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回顾与效果评估

在教学《从条件想起》这一节时,我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从整体到局部思考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总体来看,学生在课上对于“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条件找到解题思路。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对条件的作用认识模糊,不能准确辨别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

少数学生在分析条件时,倾向于机械模仿教师的例子,缺乏自主探索精神。

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如条件间的相互关系和隐含信息的挖掘。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1.对教材的解读与处理
教材中的例题通过一段简单的文字问题,提示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推理一步步接近答案。这种设计虽然清晰,但对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前,我在备课时强调了引导的循序渐进,但课堂实际效果表明,部分学生对条件的提取存在困难。这说明我在教学中对关键条件的突出还不够,应加强条件分类与筛选的教学环节。

2.教学策略的实施与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例题为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的方式。这一策略整体效果较好,但仍需改进。例如:

例题设计过于单一:我选取的例题以简单条件为主,忽视了隐含条件或复杂条件的题目,学生在遇到更高难度的练习时容易无从下手。

对学生差异的关注不足:班级内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提示和引导。在课堂上,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有所不平衡,导致后者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信心。

③教学评价单一:对于出现的比较好的学生作品应当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大胆的表扬与认可。

④导入方式太过复杂,脱离书本材料本身,偏离主题:对于此节课应当直截了当导入,运用一个从简单条件出发提出问题过渡到难一些的条件,更为流畅自然。、

⑤练习处理不到位:学生完成练习的时间没有预留,并且在最后的例题讲解环节还是教师说的比较多,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解题,对于典型例题的把握不够精准,简单题目跳过,不应浪费过多时间。

三、改进教学的对策

1.深化对“条件”的教学设计
未来的教学中,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强化学生对条件的认识:

条件分类与筛选训练:设计一系列条件较多、信息较复杂的题目,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筛选关键条件。

突出隐含条件:增加包含隐含信息的题目,帮助学生提升对条件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

条件间关系的分析:通过多条件综合解题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条件之间的逻辑联系,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2.分层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在课堂上,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更具挑战性的题目,培养其深度分析能力。

对于思维较弱的学生,加强基础训练,采用小组指导、个别辅导等形式,帮助其逐步提高。

3.改进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
为了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我计划做以下调整:

明确合作目标:在每次活动前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合作目标,例如从哪些条件入手,如何与同伴合作分析条件。

小组角色分工:为小组内的每位学生分配具体任务,如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过程和条件分析的方法,强化知识点。

4.注重解题后的反思与总结
教学中,我将增加“解题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每次解题过程进行回顾。例如:

反思条件的作用:哪些条件是解题关键?哪些条件容易被忽略?

总结解题思路:如何从条件一步步推理出答案?

归纳规律:类似的问题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解题策略意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条件分析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形式,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数学思维基础。

活动总结

本次围绕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从条件想起”策略展开的备课组活动,是一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教学研讨实践,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次备课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素材。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采取改进措施,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从条件想起”策略教学以及其他数学教学内容中,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