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迎春到,欢乐闹元宵
发表日期:2023/2/5 14:16:00 出处: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 作者:葛苗苗 有694位读者读过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元夕节”、“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2月5日元宵节,正值学生开学报道第一天,淳化小学的同学们为迎接元宵节的到来,在德育处老师带领下,进行了“卯兔迎春到,欢乐闹元宵”主题活动,我们来看一看吧!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三种说法:
其一,灯节始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由崇佛而来。传说明帝刘庄为倡导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并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由此相沿成俗。
其二,元宵节与汉初诛灭诸吕相关。吕后崩后,诸吕谋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遂诛灭诸吕,立刘恒为汉文帝。据说平灭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这个“升平”之日,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微服出宫与民同乐,这样逐渐形成了元宵庆节。
其三,灯节起于西汉,与汉武帝的故事相关。传说汉武帝久病不愈,请来上郡的一位巫师与神通话,太一神说武帝的病会得到好转,二人还约定于甘泉宫相见。后武帝病果真痊愈,便于甘泉宫中建太一祠坛,每年多次往祭,尤以正月十五为盛, 祭用灯火,通宵达旦,亮若白昼。
元宵节的习俗
吃汤圆:“元宵”用糯米粉裹糖馅、肉馅等捏搓而成。元宵作为节物,古称“圆子”、“浮圆子”,始于北宋。《岁时杂记》曰:“煮糯为丸,糖为腱,谓之圆子”。元宵因圆形,被后世视作团圆的象征。
猜灯谜: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做糖画:顾名思义就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艺人执勺在手,经过短暂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凝固的糖液形成神奇的图画,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欢乐闹元宵
1)巧手写福字
大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起了福字,看着自己的毛笔字,同学们非常有成就感。在各色造型的红纸上,他们写下的是对新年的期待,一字一笔都是心中美好的祝福。
2)甜蜜做糖画
传统的中国糖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一个个争先恐后,拿起画笔,小眼睛一转,一会画出了自己构思出的可爱图形。待新鲜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就完成了一幅作品。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观之若画,食之有味。不少同学很快就忍不住香甜味道的吸引,放进嘴里品尝起来,立刻露出甜蜜的笑容。
3)欢乐猜灯谜
令人激动的还数充满传统色彩的猜灯谜活动,同学们们相聚在挂满了各种类型的谜语灯笼下,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或独自思考,或相互讨论。谜面有趣而通俗,有猜字的、有物品的、有地名的等等,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同学们的笑声、尖叫声不断传出,搅动着元宵佳节的气息,久久回荡在淳小的校园里。
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元宵节快乐!新的一年,平安喜乐!